天天看點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提起中國古代的科舉,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文試,其實,科舉考試之中除了文試之外,更重要的是武試。

武舉考試最早出現的時期是在武則天時期,在經曆宋、元、明、清逐漸的走向成熟和完善。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特别是在清朝時期,因為清朝的統治政權本身就是一個在馬上打天下的統治政權。是以清朝的統治者認為清朝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武舉,是以格外重視武舉,清朝時期通過武舉考試出身的人,待遇也會比之前的其他幾個朝代更好。

而且在清朝曆代君王中,都非常鼓勵當代年輕人積極投身武舉之中。甚至還明文規定,隻要青年到京城參加武舉,就算沒有高中也可發放路費,這就使得很多年輕人非常對報身武舉非常有積極性。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另外,武舉在年輕人盛行不僅使得鼓勵年輕人強身健體,還使得清朝在很多對外擴張的戰役中擷取了很多武藝高強的人才。

然而這樣一個倍受重視的考試,卻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被廢除了,這是因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共同來剖析一下清朝末年武舉制度廢除的原因。

清朝的武舉考試内容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1、考試科目落後

清朝時期的武舉考試的主要内容還是沿襲自唐宋以來的考試内容,雖然也有文化筆試的部分,但是武舉内容主要仍然是拉弓、射箭和舉石。

這種放在冷兵器時代可能還可以通用,但是放在以熱兵器為主的近代戰争中,就顯得非常落後了。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2、始終堅持冷兵器的教育方式

實際上,從清朝建立以來,戰争的形式就開始發生快速變化了,大量史料證明,清軍入關一統天下的時候,火器就是清軍得以勝利和一統天下最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穩定性,同時害怕害怕火器流落到一些反清武裝手中,會動搖清王朝的統治根本。

于是,清朝統治者在武舉考試中仍然堅持冷兵器的考試方法,同時在朝廷中也更加重視騎射。這就導緻了清朝武舉在教育上存在着非常嚴重的滞後性。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武舉改革

1、師夷長技以制夷

1840年鴉片戰争失敗之後,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方針,他們主張通過學習西方人的技術然後用這些技術去抵抗西方人。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戰争的失敗造成的割地賠款使清王朝決心開始改變,于是清朝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提出了廢除武舉,但是被統治者駁回了,在此之下又提出了改革武舉的辦法。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2、受大環境影響改革停滞不前

甲午中日戰争的失敗之後,清朝的士大夫開始痛定思痛,康有為順勢提出了維新變法,在這場思潮中,對武舉考試進行改革的呼聲也越演越烈。

而且經曆這多次的政權威脅,清政府的統治者也慢慢體會到自己政權受到威脅,也慢慢體會到整治新軍的重要性。

但是,很快戊戌政變發生,戊戌變法失敗,很多戊戌變法的内容全部都遭到廢除,武舉制度的改革也遭受到影響,更加不可能實作了。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武備課堂的出現

1、不廢除武舉制度,制定兵制

當武舉制度無法适應近代戰争的主要的時候,同時改革又處于不能通過的情況下,此時,就有另外一群人開始走出了“曲線改革”的道路。其中,以榮祿為代表的保守派提出了在不廢除武舉制度的前提之下制定兵制的建議。

2、武備學堂沖擊武舉制度

其實,早在榮祿之前,李鴻章就曾在1885年上奏皇帝,申請設立了“北洋武備學堂”,北洋武備學堂也成為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随後全國各省紛紛仿照北洋武備學堂的辦法設立了新式學堂。

顯而易見,新式學堂對于武舉制度有着很大的沖擊。由于新軍當中的軍官都從武備學堂招募來的。

是以武備學堂培養的學生,不管在學堂的成績好壞,都能到軍隊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了這種吸引力,很多年輕人都開始選擇到武備學堂去學習,武舉制度開始更加的沒落下去。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制度,逐漸衰落的多方面原因

晚清後期,武備學堂影響力越來越大。除此之外,武舉取士的逐漸衰落是因為它自身也存很多方面的弊端。

尤其是在晚清時期,武舉考試時間,作弊行為很多,武舉考試缺乏相對于比較公平和公正的環境,早就已經喪失了它原來為國家選拔軍事人才的意義。

在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騎射為本和武舉制度帶來的挫敗感。

使得整個清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了武舉制度的雞肋,最終選擇廢除武舉這個和文舉一樣已經實行了上千年的取士制度。

參考文獻:《清史稿》、《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