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在元代文学家马致远所创作的《汉宫秋》中,讲述了汉元帝因为畏惧匈奴,将自己的妃子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换取国家安宁的故事,最终王昭君因为舍不得自己的故乡,在汉蕃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水而死。这也是名句“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的出处。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女子在古代的地位低下,无论是上至后宫三千佳丽,还是下至官员府中的丫鬟,她们的一生都免不了被男人所控制和摆布。清朝,这种已经固化的等级制度仍然存在着,它与皇帝本身是否是明君没有关系,而是组成整个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康熙一直被认为是历史上数得上的明君,他平定三藩、还收复台湾,也开创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康乾盛世。

当然,除了在治国理政上康熙有着卓绝的功绩,他的私人生活仍然过得丰富多彩。康熙在位期间共封过四位皇后,他的后宫也为他诞下了许多的子孙后代。然而,通过对关于康熙的陵墓的史料查询发现,在康熙驾崩后,与他合葬的5个女人中,有4位是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她很显然并非康熙皇后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妃嫔,那么她为什么会和康熙葬在一起呢?

在古代,关于皇帝墓葬的礼仪规范是十分讲究的,它代表着皇家的威严以及封建等级的不容触犯。因此,能够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在其生前册封过的皇后。在和康熙葬在一起的这四位女人,她们本身除了是皇后之外,出身也不一般。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康熙亲自册封的第一任皇后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她是顺治皇帝托孤大臣索尼的孙女,出身尊贵,很显然担得起皇后的名号。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同样是满清贵族出身,也是顺治帝托孤大臣遏必隆的女儿。她们两位都是由康熙亲自册封的皇后,也是在生前陪伴康熙时间最长的两名女子。

至于另外两位被追封为皇后的女子,她们的出身也十分尊贵。比如被追封为孝懿仁皇后的贵妃佟佳氏曾在康熙晚年病逝间代行皇后之责,她也是贵族佟图赖的孙女。虽然佟佳氏生前并没有享受过皇后的待遇,但她仍然深受宠爱。还有一位被雍正追封为孝恭仁皇后的则是其生母乌雅氏。

由此可见,能够和康熙葬在一起的这四位女子,既有皇后的地位,本身的出身世家也不凡,和康熙葬在一起被人认为是十分有资格的。但是,却有这样一位出身低微的妃子,最终也能够获得和康熙葬在一起的殊荣,她便是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的章佳氏。而她生前只是康熙宫中的一位庶妃,身份低微,和前四位皇后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她的出身也更是和前四位有天壤之别,她隶属于镶黄旗的包衣奴才,甚至不能作为被挑选的秀女入宫,只能作为最低等的宫女服侍。她入宫的契机也是因为康熙的皇后佟佳氏“志在进贤、荇参差而必采”,也就是说能够让身份低微但有贤能的人有机会入宫服侍皇帝。于是,作为宫女的章佳氏得到了接近康熙的机会,还为他诞下了两女一儿。

但身份地位的烙印是她无法摆脱的,她在生前并不受康熙的待见和喜爱,无论是在诞下了儿子还是女儿后,康熙都仅仅只是将她封为妃子,甚至没有取消她的包衣身份。从这一点上讲,康熙对于身份地位的认知是固化的,他或许只是将其当做了自己生儿育女的“工具”罢了。但就是这样一位不受宠的妃嫔,却被雍正塞入了康熙的皇陵与其合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母凭子贵。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章佳氏生下的这名皇子,便是雍正的心腹十三阿哥胤祥。康熙的后宫为他诞下的子嗣众多,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些皇子们竞争皇位的斗争更加激烈。在“九子夺嫡”的血战中,雍正也就是四阿哥胤禛在其中并不占十足的优势,然而十三阿哥胤祥却始终坚定地站在雍正的身后支持他。最终,雍正成功突出重围登上皇位,此时的鼎力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则成为了他最为重视的心腹。

雍正登基后,胤祥被册封为和硕怡亲王,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掌管户部,权倾朝野。又因为其治国有功,雍正还特许他的王位世袭,相当于给了他一个终身的护身符。权势如此之大的胤祥却并不是完全无所顾虑,他心中始终对于自己的母亲的出身和位份不受康熙的重视而自责。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4位封皇后,只有她被雍正“硬塞”进皇陵

雍正将自己的生母追封为了康熙的皇后,并与康熙合葬,这便是母凭子贵的典型。他当然也没有忘记帮助过自己的兄弟十三阿哥胤祥,于是他便将其生母,一个身份低微的庶妃,追封为贵妃并且和康熙合葬。或许连章佳氏自己也想不到,身为一介包衣入宫做宫女,生前不受枕边人的待见,却在死后凭借着自己的儿子的尊贵身份,一举褪去了包衣的身份,成为八旗的贵族,还能够与康熙合葬。

但人早已凉透,哪怕是追封,也不过是满足活人的念想,章佳氏的生前生活,仍然是痛苦的、被动的。康熙或许也想不到,自己死后的枕边竟然多了这样一位被自己视为地位卑下的奴婢的人物。历史就是如此的吊诡而讽刺,好在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已经无需为此而发愁,珍惜当下和平安宁的生活,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

《汉宫秋》

《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