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在古代,死刑最常见的方式也就是砍头,为此,刽子手作为中国封建年代一个特殊的行业得以流传下来,不过随着清王朝终结,这种残忍血腥的行刑方式也逐渐走下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刽子手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规矩,比如必须在正午行刑,行刑前脸上必须抹上鸡血,好装扮成阎王派过来的鬼吏,震慑亡灵,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可以去读下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里面详细地描述了一个刽子手的一生。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言归正传,古人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俗语,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等级鲜明的封建社会,职业歧视非常的严重,有着“下九流”之说,师爷、衙役、裁缝、剃头等行业都被归于此类,并不太受人待见,而刽子手的地位比起下九流,在公众的眼里更加不堪,不少人认为,残人肢体,害人性命,太过于阴德,是会遭到报应的。因此除非是吃不上饭的人为了谋求活路,才会干这个行业,刽子手基本都是师徒传授,而并非子承父业,他们很多都取不到老婆,断绝香火。只能让徒弟接过自己手中的鬼头刀。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邓海山是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19世纪后期,邓海山出生于湖南一个农村家庭,因为战乱的缘故,他是在找不到出路,只能投行衙役,拜在了当时的师傅湖广行省行刑人佟绍箕的门下。

佟绍箕开始手把手地教他这门技术,邓海山这才知道,这其中的学问,大着呢?如何能够干脆利落的斩下犯人头颅,又尽量避免他的痛苦,同时最好留下给犯人家属留下一具全尸。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最开始佟绍箕让邓海山每天都要用比平日行刑刀更重的大铁刀来锻炼臂力,这个大铁刀没有开光,可是邓海山却要用它去劈开数百个冬瓜,佟绍箕会在冬瓜上面划一条线,一刀下去,冬瓜两半,刀刚好切开这条线,这样才能够算作合格。接着,邓海山又跟随师傅上刑场打下手,在屠宰场义务帮忙宰杀牲畜,数年后,他才出师,在长沙县(如今长沙市)衙门独自上任。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邓海山始终记得师傅传给他的几句口诀:“莫与人犯交头语,不理人犯攀亲故,莫视目。断头台前是死人,从峰回绝天路。”邓海山的工作十分顺利,他的凶名也传遍四方,清朝结束之后的民国前几年,很多地方还在坚持用砍头执行死刑,邓海山也继续得到了聘用,在此期间,他一共行刑300场。然而随着1914年政府彻底结束了砍头这个刑罚以后,年过花甲的邓海山失业了,然而他在工作时并没有积累下太多的财富,时局动荡,也没有徒弟能够给他养老送终,邓海山几次想要投奔寺庙,佛门却并没有因为邓海山放下了屠刀而接受他,多处寺庙都拒绝邓海山的恳求。

清末最后一位刽子手,行刑300场,想要皈依佛门却遭拒,结局凄凉

邓海山只能勉强依靠政府发放那点微薄的补贴而度日,在1925年,邓海山孤独凄凉的在一间茅草屋内死去,生前,他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起自己的下场依然愤愤不平,他说到:“所杀之人,系犯国法,与我何罪?”随着邓海山的闭眼,也宣告着刽子手这门行业,正式落下了帷幕,而他们也将成为历史,让后人评论是非,关于邓海山的一生,有人认为他非常可怜,迫于生计,也有人觉得他是活该得此下场。对此网友们你们怎么看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