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据当事人回忆,1908年,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的时候,照例要举行一个就职仪式。可是满清二百多年间,只有一个多尔衮做过摄政王,没有别的先例可以参照。

于是载沣就下令部下到大内查找当时的资料,可是大内的文件库里文档堆积如山,不仅有满清时期的,还有明朝的文档。档案室的官员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科学分类管理。乱堆乱放,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根本就没有什么规矩。在这样的文档里找到当年多尔衮就职的资料,比大海捞针都难,官员们一看头就大了。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秘档是国家档案,是历史的缩影。历史是史官记载的,史官是皇帝豢养的,什么都只能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写,他们写出的历史,已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因此,人们很难在历代王朝史官编纂的《起居录》或者大事记里看到历史的真相。

国家档案就不同了,它包括大臣奏章、中央文件、皇帝批示和朝廷跟各国往来外交公函等等。它是了解历史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载沣等了几日,部下来禀报,找不到需要的东西,因为库房里资料太多,说白了,是给自己推卸保管不利的责任,顺带跟载沣说,有些陈年档案,尤其是前明的,实属无用,要不要烧掉处理一些?

载沣没把这个建议当回事,就回答没问题。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但这么重要的东西,载沣为什么漫不经心,以至于要叫人烧掉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载沣这个人。

如果我们不去人云亦云,真实的载沣不是那么愚蠢、也不是那么顽固,而是一个非常平庸,还有点底线的人。

我们不妨截取载沣人生几个片段,来看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有骨气的载沣。

庚子之乱,义和团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其夫人要求慈禧偿命,慈禧是最高领导人,怎么会偿命呢?慈禧把责任推给了部下,于是清廷处置了12个替罪羊来顶缸:庄亲王载勋赐令自尽;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流放新疆,永远监禁;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斩立决。这还不算,满清还必须要到德国道歉。

1901年,载沣代表皇帝光绪、代表大清就庚子之乱德国公使被杀一事当面向德皇道歉。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当时德国皇帝认为满清是战败国,想羞辱一下载沣,就命他行跪拜礼。

但载沣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说:我是代表我哥哥光绪来给你赔礼的,我们是平级,我怎么能给你跪拜。

德皇一听这个中国小伙子说的有理,自己理屈词穷,不得不放弃跪拜要求。

与时俱进的载沣。

载沣是个平易近人和比较开通的人,在朝廷各种势力的明争暗斗中,一直保持着相对超然的态度,表现出谦抑退让的性格,博得不少人的好感。

在晚清朝廷中,载沣也是一位思想开明和新潮的人物。他经常阅读西方的报刊,喜欢西方的自然科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父亲载沣是满清王公中最先穿起西服的,他还在家里装起了电话,用上了汽车。

1910年,载沣的弟弟载涛从海外回来建议在全国实行剪辫子,掌握满清大权的载沣对剪辫子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因为清廷的暧昧态度,当时满清的官员和警察、学生以及士兵中绝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

接受失败,拒绝复辟。

载沣作为当时大清的实际统治者,在满清王朝的末日到来前,一定是做过垂死挣扎,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满清退出历史舞台后,他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不再逆流而动,非常难得。

1912年元月2月12日,隆裕太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了退位诏书,宣统小皇帝退位。

载沣如释重负,他从宫里回到家中,非常轻松地说:''这下好了,我能回家抱孩子了。''

载沣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帝国权力的巅峰到一个平民的过渡,心态释然,确实了不起。

1912年9月,孙中山曾会见过载沣,对他的急流勇退,顺应大局表示肯定。在会见中,孙文题照相赠予他,载沣回答说:''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

载沣的回答不是客套话,而是他确实放下了。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1917年,辫帅张勋逆流而动,上演了一幕复辟丑剧,载沣表现得非常超脱,自始至终都没有掺和。对于张勋的复辟,他只是淡淡地给出了两个字的评语——''胡闹''。

后来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

溥仪到东北受日本人操纵,当了儿皇帝,建立了伪满洲国。

溥仪曾多次要父亲载沣举家到东北去,日方也派代表频频给载沣接触,而载沣非常冷静,没有随波逐流。不但自己不会去,还把最小的儿子溥任,女儿韫娱、韫欢都留在自己身边不放。

因此说,载沣这个人,你说他老实也好,无能也罢,但他没有慈禧那么顽固,也没有主张复辟的宗社党那么恋栈权力,总体来说是个非常平庸的人。

这么一个平庸的人,对大内秘档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是非常正常的。在晚清那个多事之秋,每个处于权力中心的人,都心神不定,人心惶惶,载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载沣并没有处心积虑要烧毁那些档案。如果那样,档案还会保留下来?

档案之所以大部分得以流传,得亏学部参事罗振玉,他想方设法,把这些看似无用的档案转移到了国子监,遂得以保全。后来大清灭亡之后,这些明清档案被民间商人纷纷买走,他也想尽办法从回收商那里抢救下来一批,免得它们被重新打成纸浆造纸的命运,虽然老罗后来跟溥仪到东北,在伪满洲国任职,当过一段汉奸,但一码归一码,功是功过是过,过不掩功嘛,值得大家称颂。

摄政王载沣,差点将明清两朝的大内密档付之一炬,幸亏此人拦下!

也许正因为载沣的糊涂和无能,那么多国家瑰宝才得以保存下来,流传于世,给后人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