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射援:劝进刘备时,我的名字排在诸葛亮之前

射援:劝进刘备时,我的名字排在诸葛亮之前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在汉末这种战乱不止的乱世中,有着为数众多的人背井离乡,有些人属于主动离开躲避战乱,有些人是无奈被裹挟着离开故土。

本篇来聊聊射援,字文雄。

射援是司隶扶风人,案《三辅决录注》,射援的先祖本来应该姓“谢”,来自北地谢氏,但是被改姓为“射”了。

射援有个兄长射坚,他们兄弟两人都是年少成名,射坚被三公府征辟为黄门侍郎,而射援得到了当时担任太尉的皇甫嵩赏识,皇甫嵩就把女儿嫁给了射援。“太尉”也是三公之一,所以射坚可能也是被皇甫嵩征辟的。

古时候向来讲究门当户对,

皇甫嵩在初平元年(190年)曾屯兵于扶风郡,他应该就是在此时结识射援的

。结合射坚在汉献帝上位初期带着射援入蜀,原因是“三辅饥乱”,这正是董卓、李傕、郭汜在三辅地区作乱带来的。

而且皇甫嵩在兴平二年(195年)就病逝了,

在朝中缺少依靠的射援兄弟也就离开了这多事之地,其中射坚还是辞官跑路的

。其实射援兄弟之所以选择避难蜀地,可能不光是因为蜀地偏远,因为在初平四年(193年)刘焉之子刘范、刘诞等人谋划诛杀李傕事泄,结局是刘范、刘诞被诛。

射援:劝进刘备时,我的名字排在诸葛亮之前

射援、射坚是有机会结识刘范兄弟的,以此能跟蜀地刘璋搭上线

,而且射坚到了益州就被益州牧刘璋任用为长史了,刘璋被朝廷封为“振威将军”

,射坚担任的也应该是振威将军府上的长史,“长史”一职也是较为关键的职位。

“献帝之初,三辅饥乱,坚去官,与弟援南入蜀依刘璋,璋以坚为长史”——《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三辅决录注》

像射援、射坚这样从三辅地区或者南阳郡流入益州的人多达数万家,他们被统称为“东州人”

,被征募为士卒时就被称为“东州兵”。等到刘备入蜀,射坚依然受到重用,他历任广汉、蜀郡太守,其实前任广汉太守张存是因为贬低庞统才被刘备免官的。

“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三国志·刘璋传》注引《英雄记》

“广汉太守南阳张存曰:‘统虽可惜,违大雅之体。’”——《华阳国志》

射援:劝进刘备时,我的名字排在诸葛亮之前

射援在刘备阵营中同样举足轻重,群臣劝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射援的名字排在第四位,仅仅在马超、许靖、庞羲之后,甚至还在诸葛亮之前。

此时射援担任的是“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其中“议曹从事中郎”是刘备左将军府的掾吏之一。

“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诸葛亮以援为祭酒,迁从事中郎,卒官”——《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三辅决录注》

后来诸葛亮担任丞相后,征辟射援为祭酒、从事中郎,这个时候射援已经不再是左将军府掾吏,而是丞相府的掾吏了,

从刘备的属官变成了诸葛亮的属官,倒不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

刘备临终时还提到了一位“射君”,这指的应该还是射援,

他为刘备转述了诸葛亮对于刘禅的评价,作为丞相府掾吏射援显然能做到这一点

。此后也就没有了关于射援的记载,甚至《季汉辅臣赞》中也没有提到他。

射君到

,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三国志·先主传》注解

提到了诸多可能,也只是可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