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自从恩公严武去世后,杜甫就悲痛不已,没有了资助,诗人为了生计,只好离开了都草堂,再次四处流浪。他沿岷江舟行入长江,顺江而至渝州、忠州和云安,并在云安卧病数月之后到达夔州。杜甫虽然在夔州生活了不足两年,却屡有迁徙,此后即于舟船中结束了他漂泊的一生。

诗人在蘷州的岁月,可谓其生命的杪秋,但也是杜甫创作生命极为旺盛的时期。杜甫在夔州所作诗篇大概有四百三十余首,这些篇什之中,多为抒怀、回忆、怀古和遣兴之作,夔州独特的山川地貌,却构成了其雄浑的背景。下面分享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瞿塘怀古

唐代:杜甫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七百里三峡,曾夹江千峰百嶂,夔门一处山崖高峻,见证了七千万年前开始的一段自然史。而对华夏民族而言,它既是大禹疏凿之迹,又是历代东锁荆楚、西控巴蜀的咽喉。夔州与白帝城相连,位于瞿塘峡口附近,诗人来此览胜怀古,即兴创作了这首五律。

起首两句,介绍瞿塘峡的地理位置以及险要地势,由西南方向汇集的很多支流,共同注入了瞿塘峡。江岸两侧,悬崖对峙,好像两军对垒。一个“勍(qíng)”字,强大的大意,采用拟人手法,展现出鬼斧神工的杰作。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三、四两句为流水对,因为山根之裂,江水仿佛自月窟而来,虽有大禹神功,更要依赖造化之力。诗人“怀古",抒写了大江疏浚的自然史,却不仅因为禹迹的传说,更因其哺育了华夏文化,而成为了沧桑历史。

“山根裂”,彰显出天崩地裂的效果,从而形成了惊人惊诧的神奇地势;“月窟来”非常形象,作者想象滔天巨浪涌入幽暗的峡谷,忽然闪现出一片银光,似乎是来自月宫。可见诗圣非常善于构造诗歌意境,实在令人钦佩。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其实所以杜甫所怀者,已非某一位过去的英雄。瞿塘峡与华夏文明发祥相关,双崖上又铭刻着东西文化交通之始的印记,还有与此文明覆盖和民族生存相关的边关要塞,以及史上枭杰叛离和帝王靖乱的土地。

颈联更富有梦幻色彩,“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高耸的绝壁,面对着白帝城,仿佛刀削斧砍;深渺的群峰,蜿蜒曲折,似乎当中还隐藏着神女居住的阳台。阳台,乃巫山神女和楚王幽会之地,作者追思过往,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结尾点题,抒写作者的感受,表达怀古之意。诗人认为大禹凿开江河、疏浚洪水,虽然值得后世敬仰,但大自然的威力却更加强大。“陶钧”,指天地造化。

诗人觉得大禹的功劳固然应该肯定和牢记,但是造物主的力量更不可小觑。全诗以一种非第一人称、超然于自我情感的客观口吻表述,增强了一种史诗意味。此山此水,险峻雄奇,令人凛然生畏。

杜甫鲜为人知的五律,初读非常平淡,细品方知诗圣的襟怀极其宽广

纵览杜甫的这首五律,立意深远,极富浪漫情怀,也展现出诗圣高超的文学造诣。当时作者的人生已至暮年,不仅漂泊不定,而且穷困潦倒。可是他的作品却丝毫没有流出悲戚的情感,反而展现出一种宽广的襟怀。

因为只有胸襟广阔,才能忘记小我;只有立足高远,方能描绘出壮美河山。读完全诗,读者既可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又体验到诗圣暮年恬淡的心境,他仿佛早已忘记了伤痛和贫穷,却沉浸于怀古之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