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东路军挺进到福建漳州一带,战士们都听不懂闽南语。一位漳州籍战士站出来,排练话剧,积极宣传红军的主张。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在战士的带动下,东路军募得了100万大洋,还招收了1000多位新兵。

这位战士名叫李兆炳,是我军中著名的宣传干部,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李兆炳,福建漳州人,是开国将帅中宣传干部的代表。李兆炳早年考入福建二师,毕业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
此后,李兆炳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1军团4军担任宣传干事。1932年5月,红军东路军因为战略部署,挺进到福建漳州一带。东路军战士多是湖南、江西子弟,来到漳州后,听不懂乡亲们的闽南话。
因为语言不通,在交流过程中闹了许多误会,乡亲们以为红军就是国民党军,害怕得不敢开门。白狗子肆意欺压百姓,烧杀淫掠,百姓心里已经害怕到了极点。如果不能解决交流问题,那么红军就无法在福建扎下根来,更不要说赶走反动派了。
就在这时李兆炳站了出来,他就是漳州人,熟悉闽南语,开始帮助红军战士同乡亲们交流。乡亲们听说过红军,只是没有见过,听说是红军来了,各个欢欣鼓舞。他们打开大门,请红军住在家中,还拿来许多好吃好喝的。
红军战士们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乡亲们的热情招待表示了感谢。吃的粮食红军出高价买,挑水帮助乡亲们挑出来,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李兆炳为了宣传红军的思想,开始排练话剧,带领宣传队表演节目。
他排练的剧目通俗易懂,乡亲们百看不厌,通过看戏唱歌,乡亲们和红军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乡亲们痛恨白狗子,为了帮助红军,自愿捐献100万大洋。漳州一带的有志青年们积极参军,踏破了征兵处的门槛,只为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东路军就招募了1000多人新兵,部队迅速壮大。在第5次反“围剿”中,红军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士兵,可惜有部分俘虏死硬,口中说着:“国军、红军都一样,当官的吃拿卡扣,小兵流血掉头。”
针对这部分俘虏,李兆炳创作了《血汗为谁流》的话剧,反应了国民党军官肆意打骂部下的劣行。话剧上演后,部分顽固俘虏看后,哇哇大哭,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到了抗战时期,日军铁蹄践踏我国领土,中华儿女一同携起手来,共同抵御日寇。
身为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的李兆炳,在《烽火报》的基础上,成立了烽火剧团,开始表演抗战宣传剧目。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引起了李兆炳的注意。
当年4月,李兆炳把《黄河大合唱》搬到烽火剧团的舞台上,从此这首歌曲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兆炳继续发光发热,历任冀晋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独立第四旅政委、太原警备司令部政委等重要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