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東路軍挺進到福建漳州一帶,戰士們都聽不懂閩南語。一位漳州籍戰士站出來,排練話劇,積極宣傳紅軍的主張。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内,在戰士的帶動下,東路軍募得了100萬大洋,還招收了1000多位新兵。

這位戰士名叫李兆炳,是我軍中著名的宣傳幹部,1955年被授予開國少将軍銜。李兆炳,福建漳州人,是開國将帥中宣傳幹部的代表。李兆炳早年考入福建二師,畢業後,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國小老師。
此後,李兆炳參加了紅軍,被配置設定到紅1軍團4軍擔任宣傳幹事。1932年5月,紅軍東路軍因為戰略部署,挺進到福建漳州一帶。東路軍戰士多是湖南、江西子弟,來到漳州後,聽不懂鄉親們的閩南語。
因為語言不通,在交流過程中鬧了許多誤會,鄉親們以為紅軍就是國民黨軍,害怕得不敢開門。白狗子肆意欺壓百姓,燒殺淫掠,百姓心裡已經害怕到了極點。如果不能解決交流問題,那麼紅軍就無法在福建紮下根來,更不要說趕走反動派了。
就在這時李兆炳站了出來,他就是漳州人,熟悉閩南語,開始幫助紅軍戰士同鄉親們交流。鄉親們聽說過紅軍,隻是沒有見過,聽說是紅軍來了,各個歡欣鼓舞。他們打開大門,請紅軍住在家中,還拿來許多好吃好喝的。
紅軍戰士們嚴守紀律,不拿群衆一針一線,對鄉親們的熱情招待表示了感謝。吃的糧食紅軍出高價買,挑水幫助鄉親們挑出來,赢得了鄉親們的愛戴。李兆炳為了宣傳紅軍的思想,開始排練話劇,帶領宣傳隊表演節目。
他排練的劇目通俗易懂,鄉親們百看不厭,通過看戲唱歌,鄉親們和紅軍的心緊緊連在一起。鄉親們痛恨白狗子,為了幫助紅軍,自願捐獻100萬大洋。漳州一帶的有志青年們積極參軍,踏破了征兵處的門檻,隻為成為光榮的紅軍戰士。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東路軍就招募了1000多人新兵,部隊迅速壯大。在第5次反“圍剿”中,紅軍俘虜了許多國民黨士兵,可惜有部分俘虜死硬,口中說着:“國軍、紅軍都一樣,當官的吃拿卡扣,小兵流血掉頭。”
針對這部分俘虜,李兆炳創作了《血汗為誰流》的話劇,反應了國民黨軍官肆意打罵部下的劣行。話劇上演後,部分頑固俘虜看後,哇哇大哭,紛紛要求參加紅軍。到了抗戰時期,日軍鐵蹄踐踏我國領土,中華兒女一同攜起手來,共同抵禦日寇。
身為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的李兆炳,在《烽火報》的基礎上,成立了烽火劇團,開始表演抗戰宣傳劇目。1939年,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引起了李兆炳的注意。
當年4月,李兆炳把《黃河大合唱》搬到烽火劇團的舞台上,從此這首歌曲傳遍大江南北,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鬥志。到了解放戰争時期,李兆炳繼續發光發熱,曆任冀晉軍區第二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獨立第四旅政委、太原警備司令部政委等重要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