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们常说,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无比幸福,不愁吃不愁喝,只有肯努力,人人都能奔小康,但是作为后人的我们,也要时刻谨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老前辈们,是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用刺刀用手用脚,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天下盛世,当然,在一次次的战争的洗礼中,有的战士活下来了,逐渐变成支撑我国的擎天之柱,征战四方的将领,去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纵使他们遍体鳞伤,纵使他们的战友都一个个地离开了他们,但是能替战又看到了这盛世的到来,对他们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作为已经成立72周年的新中国,那些炮火轰鸣的日子已经渐渐离我们而去了,但是同时随着离开的,也有那些好不容易迎来盛世到来的老前辈们,作为新中国开国的功臣,时至今日,已然所剩无几,在这些人的中间,有些已经成为了开国将军,有的人也授予了其他的军衔,但是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兵和职位不高的将领,更应该让人铭记,不管官职的高低,他们都是为国为民的好儿郎,更是让人钦佩的革命前辈,今天我们要进行介绍的,就是这么一位,历经战火,同村一共六人仅剩他一个活下来的前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荣获少校军衔,但是在多年以后,自己的两个儿子,亲手培养成了上将和少将,他就是刘建德。
儿时经历
刘建德同志是在1923年出生的,在安徽的宿县的一户人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穷苦,而自己也自幼身体羸弱,也不是很好,但是在三岁的时候,刘建德生了一场大病,眼看着孩子病情急剧加重,但是确实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治病。
大家看着孩子时期的刘建德饱受病痛的折磨,非常揪心但又无可奈何,可没想到,孩子居然在最后坚持过来了。后面还痊愈了。
后来,家里人带着他去私塾求学,而刘建德也明白,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珍惜,再加上自己也刻苦聪慧,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但是无奈,家中经济确实贫困,仅仅只上了两年学,自己就被迫辍学回家,帮衬着家里,卖力气砍柴,补贴家用,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砍柴的时候有路过学堂,也会趴在窗边听看,日子久了也真让他学到了东西。
入伍革命报国家
在时间来到了刘建德十六岁的时候,由于抗日战争逐步扩大,他便和同村的几个伙伴商量着,参军抗日,保家卫国,后面他们成功加入了新四军,进入了第四支队。
在第四支队的日子里,刘建德凭借着自己优异的表现和勤劳刻苦的作风,很快就当上了班长,后来还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再后来他慢慢地晋升为了187团3营的教导员。
而作为新四军的第四支队,从创建以来,就是一支非常强劲的部队,敢打敢冲,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淮海战役中,他所在的第四支队,编入了华东野战军的第二纵队,他们收到的命令是攻打敌人所在的王塘据点,双方打得都非常激烈,七连和九连的战士牺牲得非常多,被逼无奈,作为预备队的八连进入战场,一开始战斗并不是很顺利,营长鲁锐带着刘建德去观察敌情,没想到被对方的机枪击中头部,当场牺牲了。刘建德看到鲁锐在自己眼前牺牲,十分悲愤,于是带头冲锋,士气一下子高涨了起来,经过殊死搏斗,拿下了据点,为后面的部队打开了缺口,但是这一场战斗,对于八连来说,太惨了。全连仅剩20几人,活下来的战士们几乎全员挂彩,而刘建德的五个同村好友也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所以后来徐州建立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刘建德非常不愿去,因为这里牺牲了太多他的战友。
作为榜样,儿女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了以后,刘建德又参与到了抗美援朝,几经任职,最后在兰州军区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后面他有幸又回到了老部队,看到当时的英雄八连中的年轻战士们,他几度哽咽讲不出话来,因为他也想起了当时的战友们了,如果他们还活着,还能看到新中国的建立和崛起那该多好呀。
刘建德后来与妻子陈于湘一共生育了五个子女,对于长子陈亚洲,他寄予了厚望,他希望儿子在部队中好好锻炼自己,成长起来,而儿子去的部队便是自己曾经待过的“英雄八连”。
作为刘建德的儿子,他们也没让父亲失望,刘亚洲后面慢慢成长起来,官衔后来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大学的期间,他于李先念的女儿交往,后面也结婚生子,次子成就也不小,成为了少将,其他三人也各有成就,作为父亲,带领出来的五个子女都非常优秀,值得敬佩。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朝歌光阴”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