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2年,秦国甘泉宫忽然传来一阵惊呼,宫女急忙冲进殿内,只见宣太后衣冠不整秀发散乱,身旁躺着满身酒气奄奄一息的义渠王。还没等宫女反应过来,还在一旁瑟瑟发抖的宣太后,说了一句:可别怨我!用手探了探义渠王的鼻息后,密令立刻通知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宫外焦急的等待多日,收到母后的消息大喜过望,双袖一挥拿出虎符传令,倾秦全国之力进攻义渠,此时千里之外的义渠国,人们还在聊着义渠王和秦宣太后的八卦,赞叹义渠王了不起,秦宣太后这样的御姐都能搞定,由于义渠压根没有任何准备,秦国骑兵忽然奔袭而来,占据了几个重要的关隘后,群龙无首的义渠国没多久就被秦国所灭,曾经在西北称雄一时的义渠国,就此被秦昭襄王分为了三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秦宣太后,不息以身犯险诱灭义渠典故,也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获得了义渠国千里之地的秦国,在西边没有了劲敌,不在有后顾之忧的秦国,得以专心向东发展,如何消灭关东六国被提上了日程。
在秦国消灭义渠此事中,秦国宣太后以一国母后尊贵身份,却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委曲求全与义渠王交好,甚至传说还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在完全得到了义渠王信任后。却为了秦国的江山社稷,忍心亲手将之除掉,以一己之身,让秦国扩地千里,就以此功绩,她在秦国的功劳完全不逊于白起和张仪等人。
因此也成了秦国人们心目中的最值得纪念的皇后,为了尊重她和纪念她,秦国尊称她为太后,根据历史专家的考证,太后一词也就是从她开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太后身份,统治了国家数十年之久的女子,不过统治的太久的宣太后,虽然让秦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可是却让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非常的难受,毕竟名义上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可秦国的民间但是的情况,都只是知道宣太后还有她的弟弟,秦昭襄王被冷落的当然是希望夺回实权,但是宣太后是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较有孝名的秦昭襄王,一直是下不了手,直到一年魏国一个逃亡人到来,这人就是范雎,范雎历经千险逃到了秦国后,他的治国才华被秦昭襄王认可,范雎就力劝秦昭襄王收回实权,对于犹豫不决秦昭襄王,他以历史还有鲁国的三贵,晋国的三分为例。秦昭襄王在在范雎劝说下,终于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从宣太后夺会了秦国的实权,并且把舅舅魏驱逐出咸阳。
不过此时的宣太后已经年事已高,即便是让权给儿子,也不没什么放不下,毕竟儿子和她本来是一体,之前做的种种,都不是为了儿子,风烛残年的宣太后,在闲下来的时候,又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认识了一位男子魏丑夫,并且宣太后和魏丑夫爱的非常的缠绵,不过秦昭襄王此时虽然听到一些太后的重重闲言碎语,可是他毕竟是个孝子,并没有追究魏丑夫什么罪过,临终的宣太后重病的时候,因为放不下魏丑夫,就下令过世以后要魏丑夫陪着自己一起下葬。魏丑夫听说吓的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请来人给宣太后做思想工作。这人叫做庸芮,庸芮劝说宣太后方法和很特别,见到了太后,就直接问太后,人百年归老后,是否还存在感知?
宣太后虽然老了,但是头脑还很清晰,回到说,肯定不能啊!庸芮继续问太后,既然都没有了感知,那么你还把魏丑夫带动黄泉之下陪你?如果真的有感知,那么故去的先王,又怎么看待你和义渠王和魏丑夫的行为,宣太后想了想,觉得好像庸芮说的挺对的,想起了先王和义渠王,便吩咐下去,不用魏丑夫陪自己一起下葬。
公元前265年的秋天刚过,秦国的一代风云人物,秦宣太后与世长辞,被秦昭襄王葬在了芷阳骊山附近,秦宣太后作为一个楚国女子,以陪嫁的身份嫁到了秦国,却能够得到秦惠文王,可以说其颜值必定很高,并且她非常有心计,抓住了秦武王去世这件事后机会,通过运筹帷幄,终于在众多的秦国公子中,把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推为秦国国君,其能力可见一斑,特别是面对咄咄逼人的义渠国,秦宣太后采用了美人计,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甜言蜜语,付出了很多最终获得了义渠王完全的信任,而此时的秦昭襄王也非常的配合,最终母子联手获得了扩地千里的功绩,虽然她晚年失势后宠信魏丑夫,可是这点瑕疵并不能遮掩她对秦国的付出,因此后世对她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战国其他六强却不怎么看,因为在她带领下秦国逐渐开始强大起来,因此关东六国对她的一些记载,都是喜欢讨论她的私生活。
特别是韩国当时对宣太后的一个记载,更成为了后世的经典,《战国策 韩策二》公元前307年,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韩国,韩国因无法抵挡,就想找人来助威,因为和秦国挨得近,派使者前去向秦国求助。
可问题,韩国人确实有点病急乱投医,千算万算漏算了秦宣太后家乡就是楚国,不大愿意帮助韩国,于是面对韩国来的使者,宣太后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其实就是告诉韩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和好处,我是不会帮你们的,宣太后说到做到,既然没有好处,为何秦国要帮韩国做挡箭牌呢?因此后来隔岸观火没去帮忙。不过她没想到,自己这番糙理不糙的话,被韩国的使者带了回去,并且记录了下来传颂千古。从这点可以看出,秦宣太后许多关于个人生活的历史记载,并非都是秦国刻意留下来的,反而是关东六国为她保留的,导致她和情夫的事成为了二千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她身上能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其实女子们的个人思想,并不像后世的明清时期,受到礼教观念的约束,她们很放得开,同时也爱的激烈,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过并不是所有太后,私下追求自己的爱情,都会得到历史很高的评价,作为宣太后的曾孙媳妇,秦始皇母亲的赵姬,其遭遇和宣太后非常的相似,可结局却大为不同,不但情夫和儿子身死,差点相依为命的儿子都不认她,更成为了秦始皇心中的一道伤痕,据说也因此秦始皇终身不立皇后,那么为何她和宣太后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赵姬的生平,可以说有很多与宣太后相似的地方,例如两人的夫君都早逝,两人都曾经扶持自己的儿子,付出了许多,两人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实权太后,两人都各自有各自的爱人,并且还为爱人悄悄的生下两个儿子。
如此多的相似度,才让后世经常把两人拿来对比,但不可否认,宣太后和赵姬相比,宣太后更像是一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既能持家立业,由能带好孩子,还能和叔叔一起说段子的大家闺秀,赵姬虽然出身于赵国的豪门,但仅擅长于歌舞,两人的对比更像是吕后和戚夫人的翻版,因此缺少大局观和野心的赵姬,不得不依附于男人,来维持嬴政和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她的命运,从被吕不韦送给了子楚就注定了。
赵姬能够成为太后,其背后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吕不韦,而赵姬最后的没落,也和吕不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赵姬的一生其实和吕不韦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才有了六国坊间对嬴政身份的猜测,可以说赵姬情窦初开的爱人就是吕不韦,虽然后来子楚的真心实意打动了她,但是后来子楚地去世,人到中年的赵姬并没有向宣太后一样,并心思放在了秦国的江山社稷上,而是放在了吕不韦的身上,希望和吕不韦的联手,让嬴政度过最艰难的几年。
两人过了几年这样的日子,等嬴政长大成为少年后,一次的偶然相遇,三人都很尴尬,此后吕不韦就明白不能再和赵姬这样了,为了摆脱赵姬,就给她物色了一个替代者,就是著名的那个人物,这人的出现改变了赵姬的一生,得到了赵姬的认可后,吕不韦还想办法,让他成为了未净身的太监,日夜的陪伴在赵姬左右,而赵姬因此和嬴政的联系日渐稀少,也有发现自己怀孕了,赵姬索性和嬴政说,要搬出宫外住,而嬴政孝顺的答应了,可让嬴政没有想到的是,在百里外的宫殿,赵姬为自己增添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他还被蒙在鼓里,后来有人悄悄地告诉他,有人酒后乱言,“吾乃秦王假父也”,秦始皇派人一查,才发现了真相,因此赵姬的事才东窗事发,最后愤怒的秦始皇收拾了“假父”,和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后,把赵姬赶出了咸阳,并说永不相见,要不是手下的大臣冒死觐见,接连的劝说秦始皇估计永生都不会见赵姬,不过赵姬最后还是被秦始皇接了回宫,孤独的在深宫内安享晚年。在公元前228年,赵姬去世。
后世历史对赵姬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贬义比较多,仅有较好的记载,也是“绝美”两个字,相比宣太后的较高评价,两者的差距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秦国的江山社稷上,宣太后掌管了秦国三十六年,在这段期间不但没让秦国衰退,更让秦国扩地千里,实力强盛为儿子和孙子们奠定了根基,想反,赵姬除了和吕不韦的种种八卦,在当太后的期间,没多少拿的出手的成绩,这是赵姬难以和宣太后相比的最重要一点。
第二:两人都有过爱人,并且还是至死不渝的那种,但是宣太后能够做到为江山社稷而牺牲爱情,而赵姬差点因为爱情导致秦国的内部互相倾轧,单这点赵姬和宣太后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第三:在对待爱人的思维上,宣太后一直是主动的姿态,无论是义渠王还是后来的魏丑夫,她都把主动权拿着自己手中,可是赵姬身为太后,去被动的把被吕不韦和情人利用,就一点直接导致了她们后来的结局差距。
总结一句,两人相同的遭遇,可结局不同,主要是两人对秦国江山社稷的贡献上,还有对历史的影响,还有自身对爱情把控上的不同,种种方面秦宣太后可以完胜赵姬,而宣太后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像是赵姬一样被别人左右,这才是两人结局不同最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