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冒子午谷可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诸葛亮不敢冒这个险?

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交待一下蜀汉与曹魏的军事地理位置。蜀魏边界主要是在秦岭的中段一线。边界以北是曹魏政权赖以生存的关中地区;南望则是蜀汉政权的汉中地区。秦岭中段东西走向的距离有几百公里;从汉中北上则有四条道路,依次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读爷)道、和陈仓故道。这几条通往关中的道路具体情况如何呢?请继续阅读一一

首战绝非终战 诸葛丞相的失算

冒子午谷可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诸葛亮不敢冒这个险?

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诸葛亮根本不走四条穿越秦岭的道路,而是一直向西,首次决战的地方从甘肃省礼县东北的祁山乡发起。

历史当然可能重复,但是结果却千姿百态。

当年刘邦从汉中杀出重围与项羽争夺天下,依靠張良“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非常保守的从陈仓故道发起攻击。这里远离西安,而且地势平坦,一路向东是下坡路,顺风顺水,刘邦成功了。

诸葛亮的首战更加保守,在陈仓故道的西边祁山发起攻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后世归结为战术细节的疏忽,导致失利。我认为诸葛亮实在是太保守,如果一个统帅型主将在己方实力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冒险出奇制胜,乃是唯一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延的分兵计划是正确的!可惜几次北伐都不敢走子午道,被司马懿算死了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所以北代成了“白伐”,下面谈我的结论根据:

诸葛亮“最后一次斗争”令司马懿疑惑不已

冒子午谷可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诸葛亮不敢冒这个险?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鬂已星星也!”

岁月无情的在几次北伐中蹉跎流失,眼看已经年过半百,时间的危机感终于迫使诸葛亮大胆了一次,他也为此准备了整整两年一一在汉中整军经武,针对沿途的栈道,设计制造出来高端的军工运输车辆流马……

谨慎小心的诸葛亮甚至用了一年的时间修缮褒斜道,并在沿途建立仓库储存军粮。

建兴十二年(234)早春二月,诸葛亮率大军从褒斜道一举杀到关中平原的边缘,在褒斜道的北口一处平坦高地上,建立起自己的中军行营,这个地方就是在武功县的西边,北临渭水的五丈原,位于岐山南边。司马懿神色一紧,赶紧重新布置……

司马懿的针锋相对

冒子午谷可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诸葛亮不敢冒这个险?

诸葛亮的五丈原大本营就在渭河南岸,蜀军的先锋大将魏延就在离岸不远处驻扎。

司马懿见状大惊失色,请看上面的地图,谓河与秦岭山脉之间有一片狭长平坦的河谷地带,假如蜀军向东在武功地区就可以轻易甩掉司马懿,同时可以切断司马懿与长安的关系,长安彼时肯定陷入极度恐慌,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成功在望,因为东吴孙权也配合了这次大的战略,会在河南牢牢牵制住曹魏政权大军西援。

司马懿顿时觉得明白了点什么,十分谨慎的将大军渡过渭水,沿岸列阵,与蜀军列阵相恃,此时,诸葛亮即使想东进武功的计划也不容易实现了。

结束语

我同意题主的看法,冒险从子午道直接东进长安,不应该驻扎五丈原,因为魏明帝严禁司马懿出兵进攻诸葛亮,而且派了亲信辛毗杖节监军,所以非常可惜,诸葛亮的确是太谨慎了。想冒险,已经没有机会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