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经常用繁体字的朋友会发现,“农”的繁体“農”,与早晨的“晨”长得很像,实际上,这一点也不奇怪,“農”字在《说文解字》中,本就归属“晨”部,本课我们就来解决“晨”部汉字,包括部首汉字“晨”和部属汉字“農”。“農”在现代汉语简化为“农”,“晨”与“农”都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均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两个字都是重点汉字,要加强记忆。其详情如下:

1、晨。读ché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晨,早、昧爽也。从臼(应是ju),从辰。辰,时也,辰亦声。”会意字。本义是早晨,天将明之时。实际上,《说文》所载的字形如图: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晨的《说文》字形)

这种字形在GBK字库没有,为表述方便,我们全文用“晨”的字形。晨的本义就是早晨,天将明之时。这没有问题,但字形需要解说。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清晨)

既然是会意字,那我们先看它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晨的字形演变)

“晨”的甲骨文字形,是两只手持着一物的样子。上部一个“臼(其实是ju)”表示两只手没有问题,但下部所持之物却有争议,因此晨的会意方法也有了分歧: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晨部》:“辰谓日出之时,臼、辰会意,即日出而作之意。”他认为辰,指的是辰时,人们在辰时开始两手劳作。

其实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早有定论:“晨为会意字,如许说,臼辰二字义不相会,辰时不能以手臼也”“寻辰字龟甲金文皆作蜃蛤之形,实蜃之初字。”“农民两手持蜃往田,为时甚早,故以两手持辰表昧爽之义。”也就是说,上部的“臼(其实是ju)”表示两只手,没有问题,下部的辰,肯定不是辰时,因为辰时是没办法用手掬起来的。

这里的“辰”,实际上是“蜃”,“蜃”指的是农具,据《淮南子·汜论篇》:“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高注:“蜃,大蛤,摩令利,用之耨。耨,除苗秽也。”古时候人们磨利石头当犁来耕地,又磨利了蛤蜊当农具来除草。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清晨赶往田间的农民)

所以,晨的正确会意方法是两手持农具前往耕田之时,往往是天将明之时,这就是晨,就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说的“圣人以文字教天下之勤”。

《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

注意,《左传》中的“晨”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这个“晨”的写法,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所言:“(上臼下辰),经传皆以‘晨’为之。”

还要注意,《说文解字·日部》还有一个“曟”字,省作“晨”,实际上是辰星之“辰”的专用字,早晨的“晨”,小篆篆书一定要写作如图字形: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晨的小篆字形)

2、農(农)。读nó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农,耕也。从晨,囟声。”许慎认为农是形声字。本义是耕、耕种。本义解释没有问题,但考察字形,显然农不是形声字,如图: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农的字形演变)

农的早期字形,是手持蜃具,前往林间或田间,蜃是耕田之器,而字形又或从茻、从林,其实是表示田之所在必是有草木之地,所以,农实际上是会意字。会意方法,就是手持农具去田间劳作。就是耕作、耕种。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释农》:“盖甲文所示为将营耕作为准备时之情事,彝铭所示为已耕种后之情事,文字之构造与社会事状之后先两相吻合也。甲文彝铭皆会意字。”也就是说,甲骨文所表示的字形是土地预备耕作时的情状(所以从“林”、从“茻”),而金文所表示的是土地已经耕作完成时的情状(所以从“田”)。

该书还说“篆文从囟声,则由会意变为形声矣。”所以,也不能说许慎给农字的六书归类错误,只能说文字发生了演变,到小篆时,农已变成了形声字。因为它的字形已经变为如图: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说文》“农”的字形)

关于“囟”声:《说文》说它“从晨,囟声”,因为“囟”与“匘(同脑)”意义相同,于是得农声。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耕作)

《左传·襄公九年》:“其庶人力于农穑。”杜预注:“种曰农,收曰穑。”耕种是“农”,收获是“穑”。意思是:他的庶人致力于农事(耕种和收获)。

本义之外,“农”还有很多用法:

(1)农事,农业。《商君书·垦令》:“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百姓不轻视农业,那么就会努力务农而不懈怠。国家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唐太宗《久旱简刑诏》:“农为政本,食乃人天。”农业是政事之本,人以食为天。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农事)

(2)农民。《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成玄英疏:“农人也。”舜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石户农夫。陆游有诗《稽山农》:“安得天下常年丰,老死不见传边烽,利名画断莫挂口,子孙世作稽山农。”这里的“农”,指的也是农民、农夫。即不入仕,不从政。

(3)古代的田官。《礼记·郊特牲》:“飨农及邮表畷(zhuì,同缀)禽兽,仁之至,义之尽矣。”郑玄注:“农,田畯(jùn,中国西周时管理奴隶耕种的官)也。”祭田官之神、祭田间庐舍和叶陌之神,祭祀还包括虎猫在内的禽兽,从报恩的角度上说,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4)先秦学术思想流派之一。九流中的“农家”的简称。《后汉书·玉彪传附班固》:“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唐代李贤注:“九流,谓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注意,这个九流,跟三教九流中的九流,意义不同。

(5)指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炎帝。相传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耕;又传他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魏书·崔浩传》:“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移风易俗,教化四海,自当与伏羲氏、神农氏齐列。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神农氏像)

又指厉山氏之子名。《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其子曰农,或曰有烈山氏。”所以当厉山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农,能够指导人民种植百谷。

(6)厚;浓厚。《集韵·冬韵》:“农,厚也。”实际上,汉字中,凡是字中包含“农”的汉字,都有厚的意思。徐灏《段注笺》:“农者厚用其力之义,故凡农声之字,皆有厚义,如:浓,露多也;醲,厚酒也;襛,衣厚貌。是也。”其实,我们说农民淳厚朴实,也起源于这个意义。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淳厚朴实的农民)

(7)勉,勤勉。《广雅·释诂三》:“农,勉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农,犹努也,语之转也。”《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后稷教导百姓播种,尽心竭力(勤勉)帮助百姓种植庄稼。

此外,农还是姓。《广韵·冬韵》:“农,姓。《风俗通》云:神农之后。”

“农”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09课:“晨”和“農(农)”为啥长得这么像?

(农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1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