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历史人群。
民国,是觉醒的时代,也是中西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国力的积弱,西方的空前强大,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私塾教育,在私塾教育被取代,而新兴的办学方式没成熟,缺乏老师的情况下,民国的文盲率直线飙升,达到了惊人的80%。

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
这就导致了军队中招收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国民党的军队如此,共产党的军队也如此。但对这种现象,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认知却是天上地下。在国民党看来,军队就是雇佣军,每月发饷;但是在共产党看来,部队即学校,打仗非全部,业余时间要提升战士的文化水平。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
这句名言,是在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讲演时提出来的,这句名言所包含的治军理念以及我军的文化教育工作内容,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了。
可能大家看了《亮剑》,觉得像李云龙这样斗大的字都不认识一筐的都能当团长,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红军早期的骨干都是受过教育的,只是后来因为长征损失等,启用过极少的作战指挥能力强,但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干部。
为了在军中贯彻文化教育,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角色,那就是文化教员。文化教员从此成为了我军的一大特色,并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士文化程度低,文化教育以识字扫盲为主,聘能者为师;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连队设专职文化教员,协助指导员管理连队文化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教员兼职及专职化,兼职的主要为部队内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战士,专职的设置数理化等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专门教育。
就这样,一批批热血青年加入了队伍,做起了文化教员。文化教员,虽然也参加一般的军事训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参加战斗的,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战斗素质并不高,再一个在文盲率高的军队中,这些文化教员可是宝贝疙瘩。
文化教员在作战之余还教老乡识字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随之入朝的还有很多的文化教员,他们有的是入伍几年的,也有是刚入伍不久的。入朝后,因为作战艰苦等因素影响,志愿军战士的文化教育并不能有效开展,极端情况下还要加入战斗,很多文化教员在朝鲜战场上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51年1~2月的汉江阻击战,38军的防御阵地上上演了悲壮的一幕。38军在50军撤到汉江北岸后独自在汉江南岸阻击数日,伤亡惨重。
2月16日早晨,范天恩带领的335团已经在汉江南岸的580高地上守了好多个日夜了,范天恩在为怎么守住阵地发愁,因为越级找梁兴初要的兵都差不多打光了,580高地的连队只剩下几十号人,而任务是至少坚持到天黑。
通信兵、文化教员一起上!不是逼不得已,谁会出此下策啊,335团的文化教员们上演了英雄悲壮的一幕。这些还不怎么会打枪和扔手榴弹的文化教员在团长范天恩的手把手教授下,边学边用,将580高地守到了天黑!
当晚,335团收到师部命令,撤出阵地,因为东线反击战胜利了!但是很多文化教员再也没有机会撤下来了,有些甚至都不知道名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英雄的悲歌!
还记得那份走红的志愿军表情包家书吗?家书的作者是一个文化教员,叫李征明,生命定格在了1953年6月,距离战争结束只有一个月了,那年他才23岁!
李征明,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来龙区侍岭乡(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李圩村,其父李肖琰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师,他自幼随父耕读,勤劳朴实、聪慧超人,常为师友、邻里称道。
1950年2月,李征明于淮海战役所在地徐州参军,最初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4军文工团美术队,做舞美设计工作,他参军后弃用旧名,自取“征明”,意为追求进步、光明,朝鲜战争爆发后,1952年9月,也就是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随志愿军24军70师201团教导队入朝,驻地在上甘岭一线。
24军虽然没有参加上甘岭战役,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后的冷枪冷炮运动,李征明在部队中,虽然是文化教员,但是和战士们一天天的接触中,在心中杀敌报国的种子日益萌发。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
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立功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现在我已经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还正在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
军人自古忠孝两难全,在朝鲜战场的李征明时不时地会给家里来信,有给父母的,也有给弟弟妹妹的,言语中自是对家庭的愧疚和对弟弟妹妹的关心,但是这一切在1953年4月3日后戛然而止!
李征明的母亲看到送信的就问有没有来自朝鲜战场的信,但是总是失望而归,甚至于去县城邮局去看,但都没有消息,一种预感在李征明母亲心头萦绕,孩子是不是牺牲了?
没多久,噩耗传来——李征明在前线因战牺牲,为国捐躯,年仅23岁,李家人懵了,陷入的无限悲痛中,当对李征明在朝鲜战场的情况一无所知,因为李征明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直到后来李征明的战友的一封来信,李征明家人才知道李征明在上甘岭战场的英雄事迹。
上甘岭上最激烈的战役结束了,但是上甘岭上的战斗并没有结束。上甘岭作为敌我对阵的前线,时不时会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斗。
李征明生前所在的连在某前沿阵地防守任务,距敌人只有六百米左右,住在坑道里同敌人展开冷战……征明同志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地完成了防护和冷枪战的任务,后来连队又接受了反击任务。在反击任务中李征明两度负伤,第一次负伤后轻伤不下火线,参与积极抢救伤员,第二次负伤后终因为伤势过重,再也没有抢救过来!
1999年李征明的母亲去世,享年96岁,临终时嘱咐:
“一定要找到你们二哥的安葬地!”
这些年了,李征明的兄弟姐妹还在为找到李征明的安葬之地而努力!
朝鲜战场上这样的文化教员的事迹还很多,但是文化教员中也有败类!文化教员很多都是从学校学生中选的,这些人没有系统接受过政治教育、军事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所以不免有一些投机行为的人存在,比如38军的文化教员谷中蛟!
谷中蛟,38军340团7连的文化教员,在1952年10月2日这天投敌了,据传是因为没有第一时间穿上冬装,但深层次的原因已经不可考了。
昔日的共产党领导人向忠发叛变时,周恩来说'向忠发节操还不如个妓女‘,同样适用于谷中蛟,谷中蛟只是听说了要随连队参加战斗,便打了退堂鼓,还没有上前线,就主动投诚了,连南朝鲜军的首长都惊掉了大牙!
谷中蛟虽然不属于38军的高级干部,但是因为我军诸葛亮会的传统,基层的干部和战士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作战信息。谷中蛟投诚后就向南朝鲜军透露了38军要攻打白马山的消息,尽管不知道具体战役布置,但是这个消息已经足以让南朝鲜军队有所准备了!
白马山之战并没有因为谷中蛟投敌而取消,38军在白马山激战10天,损兵6000余人!
志愿军血战白马山
当然,像谷中蛟这样的属于极个别的,很多文化教员在一线被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作风感染,报效疆场,也有很多文化教员在目睹了朝鲜战场的残酷后回国成为老师,向孩子们讲授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让孩子们从小知道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而谷中蛟之流,终将被历史唾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