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曆史人群。

民國,是覺醒的時代,也是中西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國力的積弱,西方的空前強大,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模式——私塾教育,在私塾教育被取代,而新興的辦學方式沒成熟,缺乏老師的情況下,民國的文盲率直線飙升,達到了驚人的80%。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

這就導緻了軍隊中招收的士兵,絕大多數都是文盲。國民黨的軍隊如此,共産黨的軍隊也如此。但對這種現象,國民黨和共産黨的認知卻是天上地下。在國民黨看來,軍隊就是雇傭軍,每月發饷;但是在共産黨看來,部隊即學校,打仗非全部,業餘時間要提升戰士的文化水準。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毛澤東在延安作報告

這句名言,是在争取抗戰最後勝利的關鍵時期,毛澤東在陝甘甯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作講演時提出來的,這句名言所包含的治軍理念以及我軍的文化教育工作内容,早在紅軍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了。

可能大家看了《亮劍》,覺得像李雲龍這樣鬥大的字都不認識一筐的都能當團長,其實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的,紅軍早期的骨幹都是受過教育的,隻是後來因為長征損失等,啟用過極少的作戰指揮能力強,但是文化素質不高的幹部。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為了在軍中貫徹文化教育,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角色,那就是文化教員。文化教員從此成為了我軍的一大特色,并在不同的革命時期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戰士教育程度低,文化教育以識字掃盲為主,聘能者為師;

抗日戰争及解放戰争時期:連隊設專職文化教員,協助指導員管理連隊文化教育工作;

新中國成立:教員兼職及專職化,兼職的主要為部隊内的文化水準高的幹部、戰士,專職的設定數理化等課程,制定教學計劃,進行專門教育。

就這樣,一批批熱血青年加入了隊伍,做起了文化教員。文化教員,雖然也參加一般的軍事訓練,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參加戰鬥的,因為他們中很多人戰鬥素質并不高,再一個在文盲率高的軍隊中,這些文化教員可是寶貝疙瘩。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文化教員在作戰之餘還教老鄉識字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随之入朝的還有很多的文化教員,他們有的是入伍幾年的,也有是剛入伍不久的。入朝後,因為作戰艱苦等因素影響,志願軍戰士的文化教育并不能有效開展,極端情況下還要加入戰鬥,很多文化教員在北韓戰場上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51年1~2月的漢江阻擊戰,38軍的防禦陣地上上演了悲壯的一幕。38軍在50軍撤到漢江北岸後獨自在漢江南岸阻擊數日,傷亡慘重。

2月16日早晨,範天恩帶領的335團已經在漢江南岸的580高地上守了好多個日夜了,範天恩在為怎麼守住陣地發愁,因為越級找梁興初要的兵都差不多打光了,580高地的連隊隻剩下幾十号人,而任務是至少堅持到天黑。

通信兵、文化教員一起上!不是逼不得已,誰會出此下策啊,335團的文化教員們上演了英雄悲壯的一幕。這些還不怎麼會打槍和扔手榴彈的文化教員在團長範天恩的手把手教授下,邊學邊用,将580高地守到了天黑!

當晚,335團收到師部指令,撤出陣地,因為東線反擊戰勝利了!但是很多文化教員再也沒有機會撤下來了,有些甚至都不知道名字,他們用生命譜寫了英雄的悲歌!

還記得那份走紅的志願軍表情包家書嗎?家書的作者是一個文化教員,叫李征明,生命定格在了1953年6月,距離戰争結束隻有一個月了,那年他才23歲!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李征明,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宿遷縣來龍區侍嶺鄉(現宿遷市宿豫區侍嶺鎮)李圩村,其父李肖琰是當地一所國小的教師,他自幼随父耕讀,勤勞樸實、聰慧超人,常為師友、鄰裡稱道。

1950年2月,李征明于淮海戰役所在地徐州參軍,最初就職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24軍文工團美術隊,做舞美設計工作,他參軍後棄用舊名,自取“征明”,意為追求進步、光明,北韓戰争爆發後,1952年9月,也就是上甘嶺戰役爆發之前,随志願軍24軍70師201團教導隊入朝,駐地在上甘嶺一線。

24軍雖然沒有參加上甘嶺戰役,卻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後的冷槍冷炮運動,李征明在部隊中,雖然是文化教員,但是和戰士們一天天的接觸中,在心中殺敵報國的種子日益萌發。他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

我在上甘嶺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堅決殺美國鬼子,争取立功戴上大紅花,使得全家光榮。現在我已經戴上祖國人民贈送的勳章了,你看見恐怕也很高興吧!我還正在争取戴上軍功章回去見毛主席。

軍人自古忠孝兩難全,在北韓戰場的李征明時不時地會給家裡來信,有給父母的,也有給弟弟妹妹的,言語中自是對家庭的愧疚和對弟弟妹妹的關心,但是這一切在1953年4月3日後戛然而止!

李征明的母親看到送信的就問有沒有來自北韓戰場的信,但是總是失望而歸,甚至于去縣城郵局去看,但都沒有消息,一種預感在李征明母親心頭萦繞,孩子是不是犧牲了?

沒多久,噩耗傳來——李征明在前線因戰犧牲,為國捐軀,年僅23歲,李家人懵了,陷入的無限悲痛中,當對李征明在北韓戰場的情況一無所知,因為李征明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直到後來李征明的戰友的一封來信,李征明家人才知道李征明在上甘嶺戰場的英雄事迹。

上甘嶺上最激烈的戰役結束了,但是上甘嶺上的戰鬥并沒有結束。上甘嶺作為敵我對陣的前線,時不時會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戰鬥。

李征明生前所在的連在某前沿陣地防守任務,距敵人隻有六百米左右,住在坑道裡同敵人展開冷戰……征明同志英勇頑強,機動靈活地完成了防護和冷槍戰的任務,後來連隊又接受了反擊任務。在反擊任務中李征明兩度負傷,第一次負傷後輕傷不下火線,參與積極搶救傷員,第二次負傷後終因為傷勢過重,再也沒有搶救過來!

1999年李征明的母親去世,享年96歲,臨終時囑咐:

“一定要找到你們二哥的安葬地!”

這些年了,李征明的兄弟姐妹還在為找到李征明的安葬之地而努力!

北韓戰場上這樣的文化教員的事迹還很多,但是文化教員中也有敗類!文化教員很多都是從學校學生中選的,這些人沒有系統接受過政治教育、軍事教育,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是以不免有一些投機行為的人存在,比如38軍的文化教員谷中蛟!

谷中蛟,38軍340團7連的文化教員,在1952年10月2日這天投敵了,據傳是因為沒有第一時間穿上冬裝,但深層次的原因已經不可考了。

昔日的共産黨上司人向忠發叛變時,周恩來說'向忠發節操還不如個妓女‘,同樣适用于谷中蛟,谷中蛟隻是聽說了要随連隊參加戰鬥,便打了退堂鼓,還沒有上前線,就主動投誠了,連南北韓軍的首長都驚掉了大牙!

谷中蛟雖然不屬于38軍的進階幹部,但是因為我軍諸葛亮會的傳統,基層的幹部和戰士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作戰資訊。谷中蛟投誠後就向南北韓軍透露了38軍要攻打白馬山的消息,盡管不知道具體戰役布置,但是這個消息已經足以讓南北韓軍隊有所準備了!

白馬山之戰并沒有因為谷中蛟投敵而取消,38軍在白馬山激戰10天,損兵6000餘人!

文化教員,人民軍隊的特殊群體,在北韓戰場有英雄,也有叛徒

志願軍血戰白馬山

當然,像谷中蛟這樣的屬于極個别的,很多文化教員在一線被志願軍戰士的英勇作風感染,報效疆場,也有很多文化教員在目睹了北韓戰場的殘酷後回國成為老師,向孩子們講授北韓戰場的英勇事迹,讓孩子們從小知道和平生活來之不易!而谷中蛟之流,終将被曆史唾棄,消失在曆史的長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