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浪花淘不尽的英雄朱道南

朱道南(1902年—1985年)

最初看到朱道南(1902年—1985年)的事迹是在《枣庄市志》人物志里。在人物志里我了解了枣庄地区近现代的各个方面的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朱道南等多数优秀人物的事迹褒扬有加,使我深为感动。然而,由于人物志里优秀人物的事迹介绍是比较简洁的,很难从人物传里对朱道南的一生进行详细、透彻地了解。后来读了缅怀朱道南同志专辑《大浪淘沙见真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一书,自觉受益殊丰。

此书由中共枣庄市委党史办和中共上海市房管局党史办共同编辑,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作序,全书共29万字,收入领导题词8幅,历史照片12幅,朱道南文选4篇作为附录收入。书中39篇回忆纪念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及多种角度较全面地反映了朱道南同志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风貌。当我初翻此书时,就认为这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情教育的好教材!枣庄地区人杰地灵,上下七千年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和军事家,可谓灿若星辰。朱道南正是根植于这方热土上的军事领域的杰出人物,自战火成长起来的一代英雄。读此书时,就不能不为他特殊的经历与传奇故事所感动了。读《广州起义》惊奇的看到观音山上,通过公金寿扛在肩头的迫击炮筒,射出杀敌炮弹的,竟是朱老本人。就不由得掩卷沉思,整个下午和晚上我都沉浸在隆隆炮声滚滚硝烟中,好象到了观音山上,亲临前线与朱老并肩浴血奋战……

让我把目光和思维一起再次深入书中,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首任政委的朱老,在日伪统治的严酷环境中,他历尽艰险、百折不挠,从容稳健地率领部队转战运河南北。他们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采取游击战、麻雀战、闪电战等多种战术,同日军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先后毙伤日军近千人,伪军4000余人。每一次战斗朱老都亲身参加了,他总是默默地发出了击退敌顽的炮弹。正如巾帼英雄梁巾侠在《风范依依》一文中所说:“运河支队由它的前身到编成,经过三起三落。守卫着华中到陕北的唯一的狭窄通道,直到汇入野战军。每逢决战成败的关头,几乎都有他准确的命中”。为此,罗荣桓将军赞誉运河支队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

动荡的时代,是锻炼人的洪炉。在那动荡的时代里,朱道南不仅要做好党政群工作和武装斗争,重要的还要做好统战工作。他善于团结人,致力维护与胡大勋、孙伯龙、邵剑秋等党外人士的团结,在罗荣桓将军的关怀下,共同组建了运河支队。他还利用换帖、交友方式团结了许多农村知识分子和农村地方上层的头面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有几百人之多,并引导他们投身于民族自救的洪流之中。从书中《深切怀念革命前辈》一文中得知,我的祖父华绍彬先生就是在朱道南的影响和动员下参加革命的。1939年6月祖父进山里参加了我党组织的抗日训练班学习,回来后被任命为运河北岸的周营镇地下镇长,为运河支队送情报、提供军需物资、营救被捕战士和干部,抚恤烈士家属,配合运河支队打击了日军。可以说,祖父走上革命道路是朱道南统战工作的一个出色范例。

浪花淘不尽的英雄朱道南

运河支队第一任政委朱道南写给其三儿朱平坦的《忆苦思甜》信(部分)

朱道南是枣庄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我们应该为家乡出现这样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朱道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胸怀报国之志,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跨过了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经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解放以后,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了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书,1961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浪花淘不尽的英雄朱道南

1962年朱道南与上海作家于炳坤合作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大浪淘沙》,摄制时受到周恩来、叶剑英、陈毅、贺龙、徐向前、陶铸等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关注,后又受“四人帮”的禁锢,直到1977年才得以重新上映。上映后,享誉广大观众,影片中靳恭绶、顾达明(以朱道南同志为原型)的光辉形象曾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勇前进。朱道南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走进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灿烂的历史,历史为他树起了一座丰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广州起义枪声成为遥远的历史,当运河两岸的战火被绿树红墙所取代,千年不息的运河涛声仍在传颂着运河支队的英勇故事,运河古城枣庄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鲁南大地的山山水水之间,有一位浪花淘不尽的英雄,他就是大运河之子——朱道南。

作者:华广民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