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2年,是李鸿章崛起的黄金时期,他奉曾国藩之命编成了淮军,此后依仗淮军之威在晚清官场叱咤数十年。
他25岁中试而入朝为官,31岁回乡办团练,这一办便是五年之久,37岁才入曾国藩幕府为文书,虽得曾国藩之器重,却受同僚之排挤,等到编成了淮军,又在上海一战成名,这才吐了一口恶气。
也许正是因为忙于事业,让李鸿章耽误了闺房之乐,所以一直到了40岁的时候,却仍然还没有一个儿子。
李鸿章急于立功,一心想着能够在官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他对生儿子这事可能不急,但是他家里人急呀!
没有儿子,你李鸿章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家业将来留给谁?
于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经方便被过继给了李鸿章,成为了李鸿章的嗣子,为的便是防患于未然。
李经方是在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的,当时李鸿章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又一直行军打仗,所以李家人也基本上认定他已经生儿子无望了。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后的第二年,李鸿章的夫人赵氏便怀了孕,然后在1864年生下了儿子李经述。
李经述一出生便长了两颗牙齿,曾国藩听说了这怪事之后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跑去看了看李经述,看完了之后拍着李鸿章的肩膀说了句:“此公辅器也!”
曾国藩这话等于是在和李鸿章说,少荃呀,你这儿子将来必是宰相之才!
李鸿章听了之后很激动,曾老师都这么说了,那还能有假不成?所以,他一直很看重对李经述的培养,只可惜虽然有李鸿章的倾力培养和用心铺路,但是李经述一生也没什么成就。
李经述的出生,也让过继给了李鸿章的李经方变得尴尬起来,毕竟李经方是过继来的,而李经述是亲生的,李鸿章会偏向谁,将来由谁继承李鸿章的家业还用说吗?显然会是李经述,李鸿章在1901年病逝之后,也正是由李经述继承了他的爵位。
那么,李经述出生之后,李鸿章是如何对待李经方的呢?
虽说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有了继承人,但是对于李经方,他倒也没有抛弃,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栽培。
当然,非要李鸿章能够对李经述、李经方一视同仁,恐怕也有点强人所难。
李经方生于1855年,年长李经述9岁,可是到了1877年的时候李鸿章才托人为他们二人聘请名师,此时的李经述只有13岁,而李经方却已经22岁了。
倘若李鸿章真能一视同仁的话,想来也不至于让李经方一直等李经述,一直到了李经方22岁的时候才聘请名师。
科举之路有多难走,李鸿章自己深有体会,早些为李经方聘请名师,也能够让李经方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当年李鸿章若没有投入曾国藩门下,谁又知道后来的他能否顺利中试呢?
李经方这个非亲生的和李经述这个亲生的,在李鸿章心中究竟处于怎样一种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显然,李鸿章更看重自己的亲生儿子李经述。
李经方的聪明自不用说,不然的话也不会精通五国语言,只是聪明是一回事,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施展又是另一回事。
李经方一直跟在李鸿章身边,倘若李鸿章没有“被贬”的话,不论是李经述也好,还是李经方也罢,未必不能在李鸿章的庇护之下一路高升。
只可惜,李鸿章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骂声一片,声名狼藉,说是过街老鼠也不为过,慈禧也就只能暂时将他雪藏了。
受到李鸿章的波及,别说李经方了,李经述在官场上也不好过,据说当时李经述赴试之后,考官一见是李经述的卷子,直接给扔到了一旁,那么陪同李鸿章一块赴日谈判、后来又赴台接手割台事宜的李经方的处境如何,便也可想而知了。
李经方完成割台事宜之后,直接躲在上海,不愿入京复命了!
后来李鸿章游历欧美之时,因为李经方精通外语,所以又被清政府拉出来陪着李鸿章一起去。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去世之后,李经方这才算获得了独立,别看他一路坐到了邮传部左侍郎的位置,实际上和坐冷板凳也差不多。
所以说,李经方虽然久居官场,可真正能够施展身手的机会并不多。
1912年后李经方避居上海,可是张勋复辟的时候他还是没忍住跳出来插了一脚,后死于1934年。
李经述之结局更显凄凉,李鸿章死后的第二年,他便因悲伤过度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