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明风华》中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中,被马哈木打败,最终病逝于榆木川。死前为了国家稳定,意欲传位朱高煦,但朱瞻基、杨士奇合流将其死讯秘而不发,一方面,由朱瞻基回京报信,筹划朱高炽登基,调兵遣将;另一方面,为了迷惑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矫诏令他们继续攻击。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有一个问题,便是朱棣死后,难免会产生尸臭。于是为了掩盖尸臭,杨士奇等人命人在大帐前晾晒咸鱼以此来掩盖气味。可此举也恰恰让朱高煦、朱高燧起疑,最终硬闯大营,一探究竟。

事实上关于朱棣之死,所谓的咸鱼遮臭,只是编剧脑洞大开、缺乏基本常识之举。在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用咸鱼遮臭的皇帝,并非乌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重不治,这位千古一帝死在沙丘。宰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流,矫诏扶立胡亥,为了稳固朝局,便以咸鱼置于车辇之中,赶回咸阳。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朱棣死后又是用什么遮盖尸臭的呢?

1422年正月,蒙古鞑靼阿鲁台率大军犯边,朱棣领军御驾亲征。随驾的文官有杨荣、金幼孜等人,太监马云,武将则为柳升、张辅、朱勇、薛禄、也先人金忠等人。在听闻朱棣大军抵进讯息后,阿鲁台迅速率领军士逃窜,这也使得明军无功而返。

随后,朱棣下令班师回朝。但就在1422年七月十八日,在行至榆木川时,朱棣病逝,年65岁。临死之前他下诏:“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此时摆在大明王朝面前的问题,并不在域外,而在其内。此时的朝堂之上,太子朱高炽监国,但身体不好,又兼之性格仁慈;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虽已经就藩,然虎狼之心,并不安稳。

因此,如何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也便成为摆在随驾的太监马云、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之间的问题。

当时正值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朱棣的死讯必须严格控制,而尸体的处理也便摆在三人面前。至于《大明风华》里的咸鱼一策,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睿智之策。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人显然比编剧更加聪慧,三人命人将军中的锡器融化为水,浇铸成棺材,将朱棣的尸体收敛入棺材。如此一来,尸体所散发的尸臭也便被置于棺椁之内,不会外泄;同时为了更加真实感,朱棣之一日三餐,仍旧按时送入。

杨荣与御马监少监海寿火速赶回北京,通报此事。朱高炽则派遣朱瞻基迎丧,如此一来帝位的交接,也便安稳实现。

大明风华:朱棣死后,咸鱼遮臭?事实上,一种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的锡,在人类的使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为出名的怕不是它与铜组成的合金,青铜。青铜器时代更是被认为文明发展的辉煌一页,我国也早在公元前700年时便有了开采锡矿的记载,而且由于锡的质地软,可塑性强,因此也被广泛用于制造生活器皿,类似锡壶、锡烛台等。

周朝时,锡器便已经十分普遍。而明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便将锡器打造成棺椁,一则是锡器在军中的广泛使用;二则便是锡这种金属的熔点非常低,只有232摄氏度,易于成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