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读《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春秋时期孙武是一名隐士,在隐居时,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伍子胥知道这位厉害的人物,对强盛吴国非常重要,就向阖闾七次推荐孙子;就像三国时期司马徽(huī)和徐庶向蜀汉刘备推荐诸葛亮那样。

孙武带着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赞叹不已,任命孙武为吴将;常常与军师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然后这位大师开始在历史上大放光彩。

吴王阖(hé)闾(lǘ)九年,吴军采取”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yǐng)。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孙武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王夫差屈辱求和。

《孙子兵法》非常精彩,6075字,道尽了博弈的精华;孙子也非常洒脱,有机会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事就算了,就不玩了,退而再隐居。

简要介绍下这位历史老人的一些思想精华:

解读《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1.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yùn)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明智的君主要慎重考虑,贤明的将帅应该认证研究。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没有好处就不要采取行动,不能取胜就不要用兵,没到危急关头就不要作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不可因一时愤怒而起兵,将帅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出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符合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利益就停止。千万不要仅仅为了争一口恶气而开战,而流血牺牲,这是犯不着的。

2.怒可以复喜,愠(yùn)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愤怒可以重新转为欢喜,恼怒可以重新转换为喜悦。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建立,人死了就不能复活;对于打仗的事情,务必谨慎,能够不打就不打。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明智的君主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关乎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最高决策者需要谨慎思考,再下决策。

解读《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3.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在敌营内部燃烧起来,就要预先在外面接应。一烧,敌人就往外面跑,那么应该设置埋伏。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火烧起来,敌兵却安静不乱,我方就先等待而不进攻。

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等到大火烧尽,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在敌营外面放火,不必等待内应,只要在合适的时候就行。

4.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jī),壁,翼,轸(zhěn)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运用火攻必须条件具备,火攻器材平常必须提前准备好。不要时机到了,基本器材却没有,这是误了大事。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放火要选择天时和日子。

时者,天之燥也:有利于火攻的天时,是指天气干燥。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有利于火攻的日子,是指月亮经过箕,壁,翼,轸;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颗星的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有风才能燎原。

解读《孙子兵法》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因被夫差怀疑谋反,而赐剑自杀;他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兵法著作。

明代吕天成《曲品校录.能品》: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xū)江之怒涛耳。

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寿终正寝,葬于吴都郊外。

东汉袁康《越绝书.记吴.地传》: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