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探寻湖北曾侯世代墓,编钟橙黄本色惊艳现场嘉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8日讯(记者万建辉)“一次抢救性发掘发现一个不见于史书记载的神秘诸侯国,铭文中的曾侯乙所谓何人?恢宏精美的编钟何人所有?……”1月8日晚8时,央视综合频道《中国考古大会》节目聚焦曾国,探寻隐藏在历史文献背后湖北曾侯世代墓。

曾国的历史轨迹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探寻湖北曾侯世代墓,编钟橙黄本色惊艳现场嘉宾

节目现场。记者万建辉截图

《中国考古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节目围绕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将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节目于2021年11月20日起每周六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节目时间里,《中国考古大会》主持人王端端、考古推广人张晞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长江等人,通过丰富生动的节目形式,揭示了曾世家身份之谜、曾国与楚国等周边国家关系、曾侯乙编钟的发掘与多重价值等。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探寻湖北曾侯世代墓,编钟橙黄本色惊艳现场嘉宾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记者万建辉截图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一期节目录制时间在2021年9月下旬,之前央视节目组到湖北来查阅资料、拍摄文物。这期节目以他写的《曾国历史与文化》一书为基础,曾国的历史轨迹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方勤介绍,曾国是周代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是周天子分封给南宫氏南宫括后代的封国,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国在汉水随地。曾国在史书又称为随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末期,共七百多年。

曾国的始封国君为南宫括的后代,先后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因功绩显赫而受到周成王分封;曾国的建立,属于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

方勤介绍,曾国历史不多见于传世文献,由最新的随州叶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发现,西周早期的曾国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国被周天子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曾国从早期周天子封国,到后期逐渐臣服于楚国,直至被楚国所灭,即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两周之际的有京山市苏家垄文化遗址曾国墓地,春秋早期的有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春秋中期的有随州枣树林曾侯墓地,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可以认定的确有一个曾国一脉相承。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随州市、襄阳市、荆门市等地区,可窥见历史上曾国(随国)所控制的区域。

编钟橙黄本色惊艳节目现场嘉宾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探寻湖北曾侯世代墓,编钟橙黄本色惊艳现场嘉宾

节目中播放曾侯乙编钟发掘录像。记者万建辉截图

节目中提到《左传》记载“汉东诸国随为大”,其他文献也记载汉水东边的这个国家为随国,为何出土青铜器铭文都记录为曾国?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长江是相关考古遗址的领队,他在节目中以多个例证说明曾随为一国。

如考古发现的芈加墓,芈加曾侯宝的夫人,她的墓葬中出土青铜器有“楚王媵随仲芈加”的文字,意即楚王的第二个女儿嫁到随国,而芈加丈夫曾侯宝墓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自己是曾侯。

还有一例,吴国攻占楚国国都郢,楚昭王逃到曾国,《左传》记载了楚昭王逃到随国,而出土青铜器铭文同样记载了此事,称逃到曾国。

郭长江说,由此可见,曾侯自称是曾国,但他国称曾国为随国,文献记载称曾国为随国。

节目中还反映了曾国青铜器特别丰富,近年出土青铜器达到10吨,拥有青铜资源和青铜运输线路,出土铭文记载“金道锡行”。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探寻湖北曾侯世代墓,编钟橙黄本色惊艳现场嘉宾

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记者万建辉截图

节目请到了曾侯乙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现场讲述当年发掘故事,屏幕打出还原编钟真实的橙黄颜色,和编钟、横梁的深红色龙纹,节目现场嘉宾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声。冯光生介绍了周天子分封诸侯时,除分封土地,还分封符合诸侯身份等级的不同编钟,因而编钟具有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彪炳功勋的作用。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