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办?史学家:古人满满的套路

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创造出弓箭并开始使用了。具体来说,弓箭成型还是在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把有弹力的棍棒(比如竹子)弯曲做成弓臂,然后重新拿一根棍子,把棍子的一头削成尖尖的形状,这就是最早期的箭矢。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办?史学家:古人满满的套路

后来人们对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娴熟,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人们造出来的弓箭就越发精良,造出的箭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半边扣箭、袖箭等等,但是不管箭的类型再怎么多变,它的基本组成结构都是一致的,都是箭头加上箭杆。

不同种类的箭最本质的区别,仅仅在于大小形状以及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已。虽然弓箭的组成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杀伤力却不可小觑。在冷兵器时期的战场上,弓箭是为数不多可以伤人于百步之外的武器。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办?史学家:古人满满的套路

弓箭在冷兵器战场上的作用,跟现如今的枪是差不多的,最大的作用就是远攻。特别是在守城的时候,弓箭更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但是箭矢作为远程攻击武器,射出去之后是很难拿回来的。

而且要是想在战场上用弓箭杀人,那么除了射箭人的功力之外,还必须保证箭矢本身的杀伤力,否则根本不可能射穿敌人的铠甲。然而在古代,要造杀伤力如此强劲的箭矢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的要求极高,这个要求不仅体现在箭的长度上,也体现在大小的精准度上。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办?史学家:古人满满的套路

因为要求高,所以卖的价格也贵,一只合格的箭杆最少也能卖到50文,所以买十几只箭的钱,完全可以买下一头羊。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打仗时所说的举全国之力并非是夸大事实。

既然造价高,那么数量肯定就是有限的,箭射出去之后,要是无法及时补充,那么就会影响下一次作战。这时候,足智多谋的将领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自己没有了,就到敌人那里去拿回来。

《三国演义》就有一个这样的情节,章节名字叫做《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的军队缺少箭矢,但是想要连夜造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到曹营去借。这个“借”当然不是客客气气地借,而是用计谋,让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心甘情愿把箭送给你。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办?史学家:古人满满的套路

所以,诸葛亮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晚上人的视线没那么清楚的时候,扎几个草人放在船上,然后向敌人宣战,这种时候,敌方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看清船上的状况,只能选择防守,而防守最好的办法就是射箭。这样,敌方的箭就可以稳稳地扎在了草人的身上。

等目的达成收船回府的时候,敌人发现也已经晚了。在唐朝时期,也有一位叫做张巡的名将用过类似的方法。而有时候“借”不到箭,古人就会把箭杆从中间截断,再分别装上箭头,这样也可以暂缓危机。不得不说,古人确实是非常有智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