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与魏在华州的争战

秦魏争战

作者 闫广勤

战国之初,晋国的魏、赵、韩三家,逐渐瓜分了晋国,最后各自成为诸侯国。魏国与秦国接壤,两国之间在关中东部展开激烈争夺,郑县地处秦国东方边境,秦魏之战在这里不断发生。

秦与魏在华州的争战

华县出土的戈

当时的魏国强大,尤其是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时,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实施变法,任用贤良,以法治国,整军备武,国势逐渐强盛起来。于是魏国开始向外扩张,而西方的秦国,是它的重要目标。这时的秦国因内部权力之争,频繁更换君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军事实力弱于魏国,虽然有东进之意,但力不从心。当时的秦魏二国沿今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对峙,河西(指黄河以西、洛河以东地区)大部分属秦;而渭河以南,魏占有今潼关及华阴东部。秦国以郑县(今华县)、武城(在今华县柳枝镇)为渭河以南的边防重镇。今华阴西部可能也在秦国的控制之下,或为双方拉锯地区。

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17年,魏与秦在河西的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展开激战,秦军败绩。公元前413年,魏国又在渭河以南向秦国大举进攻,直至郑县,大败秦军。次年,魏军又攻克了繁庞(在今韩城市东南)。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408年,相继攻克秦国的临晋(在今大荔东南)、元里(在今澄城南)、郃阳(在今合阳东南)、洛阴(在今大荔西南)等城,尽占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退至洛河防御。而渭河以南,秦则依旧固守郑县、武城,没有被魏军占领。

公元前390年,秦魏战火又起,双方在武城发生了激烈战斗,秦国击退了魏军的进攻。次年,即公元前389年,秦国以郑县、武城为前进基地,调集大军,向魏国的阴晋(在今华阴市东)大举进攻,试图打开通向中原的通道。魏国大将吴起率精兵,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阴晋之战。秦军进攻阴晋失败后,退守武城。隔了两年,即公元前387年,魏军又向秦国进攻,攻打武城。但这次秦军将魏军击败于武城之下,并擒获一个叫“识”的将领。

郑县因处于与魏国相邻的边境地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秦国遂在今华县东设置关塞----“郑所之塞”。当时,秦国的公子连住在魏国。秦简公去世后,秦国为国君继位问题出现政治危机。公元前385年,公子连欲从魏国赶回秦国夺取政权,想从“郑所之塞”进入秦国,被守塞的右主然拒绝。公子连遂绕道今宁夏固原,从“焉氏塞”入境,后来即位为秦献公。这段事实反映了当时郑县地区作为边境要地的严峻形势。

秦献公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国势渐强,对魏国也从守转攻。而魏国为了抵御秦国越来越强的攻势,于公元前359年在秦魏交界处修筑了长城,即著名的魏长城。据当代考古学家的实地调查,魏长城从今华阴市玉泉院西约二百米处的朝元洞开始,顺长涧河(发源于华山峪)西岸向北,过渭河后,朝西北方向,穿越今大荔县的沙苑到洛河,顺洛河东岸向西北延伸。这条魏长城的走向说明,今华阴市华山、长涧河以西地区属秦国,以东属于魏国,而这条长城距今华县城约28公里,当时的郑县仍属对魏前线。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他继承其父的事业,力图使秦国强盛起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势蒸蒸日上,随即开始了向魏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354年起,秦军向河西地区进攻,公元前351年,秦军越过洛河,收复了部分河西之地。当时的魏国国君是魏惠王,他不愿秦国崛起,发动反攻。但魏的国力下降,并不能完全击垮秦国,魏惠王只好于公元前350年,与秦孝公在郑县的彤地(在今华县西南)相会修好,暂时休兵。而秦国继续加强战备,于公元前343年,对武城城墙进行了整修加固。此后,秦国仍对魏国施加军事压力,并不停止攻势,与齐国等国联合打击魏国。魏国接连惨败,因而于公元前332年,将阴晋地区献给秦国,秦国将其改名为“宁秦”。公元前330年,魏又将河西地区全部献给秦国,从此,关中东部地区全部归秦国所有,秦国声威大振,继续向东扩张。而这个时侯的郑县,已成为秦国的腹地,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这里再无战事发生。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史记》之《六国年表》、《秦本纪》、《魏世家》

《水经注》卷四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简介:闫广勤同志年逾古稀,曾任1992年版《华县志》副主编,华县郭子仪研究会副秘书长,郑桓公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华州史话》等史料专著。为《华州古今》主编《百年咸林》副主编。

图文来源:华州文艺~《华州史话》

原文作者:闫广勤

整理编辑:华州文艺、华州文史荟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