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江王总共有十四代,尧山脚下的王陵却只有十一个,因为首封为王的第一代王朱守谦被贬为庶民,后死在南京,末世第十三代、十四代靖江王因清兵入关后的战乱未能入葬王陵。这十一座王陵中,第八代王朱邦苧的恭慧王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虽然与已经重新修建好的庄简王陵、康僖王陵相比,没有那么富丽堂皇,只剩下些遗址和各种石像生,但朱邦苧与爱妃滕氏的悲情故事,却让无数人扼腕长叹。记者站在恭慧王陵墓冢前宽阔的神道上,看着眼前这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各种遗址,也是感慨颇多。
靖江恭慧王陵是朱邦苧与王妃滕氏的合葬墓,从形制、用料和建筑技巧来看,已经比早期的王陵严谨不少。这里共设置神道石像生12对,比第一个入葬王陵的朱赞仪多了一半。这些石像生排列整齐,由远及近依次是守门狮、望柱、狻猊、羊、虎、麒麟、武士控马、象、秉笏翁仲、神道碑、男侍、女侍。荒野中,因为这些石像生的存在,王室威仪尽显。
恭慧王陵的石像生和神道碑。
据桂林靖江王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彤莘介绍,靖江王陵早期的石作(以悼僖王陵、怀顺王陵和庄简王陵为代表)沿袭唐宋风格,体型较大,整体短肥粗壮、古拙质朴,但线条不够流畅,石刻各部位比例也不够准确。到了营建恭慧王陵的时候,工匠的石刻技术在承袭前人的同时又揉进了新的技艺。于是,这座王陵的规制较为严谨,石像生的造型浑朴写实,雕刻技法简练娴熟许多。每一尊石像生,都值得驻足半天,细细观摩。
现在的恭慧王陵是朱邦苧与王妃滕氏的合葬墓。滕氏过世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时年25岁。朱邦苧则活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所以,滕氏最初是被葬在尧山祖陵东侧,直到朱邦苧薨逝后,两人才合葬为一处。
站在神道上远观恭慧王陵。
恭慧王陵残存的外门。
记者翻查资料得知,滕氏是桂林全州人,父亲滕榆,是北城兵马指挥。与王室相比,这样的家世相对来说就普通了。不过,滕榆奶奶的亲弟弟蒋冕却大有来头。蒋冕15岁中广西乡试解元,25岁中进士,54岁入内阁,55岁加封太子太傅领武英殿大学士,曾与当时的首辅杨廷和迎立朱厚熜为新帝继位。由于迎立新帝有功且建树颇多,蒋冕可说是明朝国祚近三百年中,官职中最高的桂林人。
蒋冕与朱邦苧还是颇有渊源的,因为朱邦苧父亲朱经扶的陵墓神道碑文《大明靖江王安肃王神道碑》,就是蒋冕撰写的。由于朱邦苧态度谦恭,给蒋冕留下的印象不错,对于这门亲事,自是欣然赞同。
有这样的背景,再加上滕氏本人“诚顺弥笃”,伺候两位母妃也是十二万分的孝顺,朱邦苧也感到十分欣慰。册封为王以后的两三年间,朱邦苧时常与地方要员、文人雅士、宗室亲属吟诗作对,日子过得十分安逸。两年后,朱邦苧奉母妃之命,纳“善体人意”的侍女郑氏为妾。上有慈母,内有贤妻,房有美妾,朱邦苧的日子更是过得逍遥。
然而,事不过三。在纳第三个妾刘氏后,朱邦苧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次纳妾,朱邦苧本是不太情愿的,曾以大婚未久为由推脱。但嫡母徐氏让儿子纳妾广嗣心切,朱邦苧也只能听从。
悲剧就此开始。
滕氏下葬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500多年后,考古人员从恭慧王陵的地宫里发现了两块石刻,文后落款说明,石刻上数千字的文字都是朱邦苧为悼念滕氏所撰。
这两块石刻,如今陈列在靖江王陵博物馆内。《皇明靖江悼妃石刻》回顾了滕氏的生平和贤惠:滕氏是正室,贵为王妃,却“诚顺弥笃”,侍王“临厨躬视”。这块碑同时也回顾了刘氏的嚣张跋扈:作为侧室,刘氏却争宠吃醋,为了争夺地位不择手段。
皇明靖江悼妃石刻,现收藏在靖江王陵博物馆内。
碑文中提到,滕氏和刘氏多次发生冲突,但王妃滕氏生性淳良,一再忍让。嘉靖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被王爷称作“悍妾”的刘氏再度争宠惹事,王妃好心协调解决,但“悍妾恃势恣横”,“吹求龌龊不绝”,“妃遭妒,含气无言。至二十日夜子时终世。”
这篇悼文是靖江王府14位王所作文章中最长的,也是最惨烈悲痛的。朱邦苧自言,该文是在“肝肠摧裂,神思荒乱”的情况下“抆泪信笔”,“聊以志予之痛,而不暇计其言之文与不文也”。全文中骂刘氏悍妾的地方多达十数处,历数其嫉妒、凶悍、艰险、恣横等种种恶行,恨意透石而出。朱邦苧甚至在祭文里哀号:“以请天谴殛此悍逆”。
在另一块《明故悼妃滕氏石刻》上,也刻有祭文三道,分别为滕氏刚去世时和两年后的十一月、十二月所撰,都寄托着朱邦苧的哀伤之情。通篇读下来,也能感到是声情并茂的好文章。只是,这两块石刻是随滕氏下葬也随之埋入墓穴,刘氏大抵是不知情的。
明故悼妃滕氏石刻。现收藏在靖江王陵博物馆内。
据桂林本地学者考证,这些悼文确是朱邦苧亲撰,但请左长史高楷、右长史吴朝喜润色,由仪校罗经权摩写,乘奉副杨堂、典宝副任用营造,最后重金礼请桂林府石刻大师金有奇镌刻。
几百年过去了,悲苦的滕氏与朱邦苧在地下永续连理,恣横的刘氏只能远远地葬在。不过,刘氏虽然后来被靖江王冷落,却也没遭到朱邦苧祭文中所祈求的“天谴”,并且,她生下的庶长子朱任昌还顺利地当上了第九代靖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