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探索与争鸣年度关键词之五
从“内卷”到“躺平”:网络热词中的社会心态
编者按
“内卷化”一词突然成为公众使用的热门词汇,无疑是2020年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而近日评出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中,“躺平”频频现身。从“内卷”到“躺平“,其背后折射出一部当代社会心态史和网络文化发展史。作为症候的“内卷”“躺平”所折射的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不畅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拿出对策,真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探索与争鸣》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心态议题,整理了过去一年中由本刊物刊发的相关文章及其摘要,以飨读者。
01
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
徐英瑾|《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3期
“内卷化”本来是一个用于描述特定的稻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学术语,目前却在以一种泛化的方式被使用,泛指任何过度竞争的社会现象。这种泛化使用面临着如下理论风险:在社会学家使用“内卷化”的原始语境中,对于“内卷化”的克服往往是以市场经济对于自然经济的替代为媒介的,而在当代社会的很多所谓“内卷化”现象,却恰恰就是资本逻辑运作的衍生后果。因此,对于目前所谓的诸多“内卷化”现象的正确诊断,就必须采用别的话语框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于“数字拜物教”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将为这一话语框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
原文阅读:
徐英瑾 | 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
02
“内卷化”与意义世界的重建——兼与徐英瑾教授商榷
成庆|《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7期
“内卷化”从一个专业学术词汇进入当下的文化空间,变成一个意义宽泛的“热词”,折射出新世代对于“劳动”(人类活动)意义的新理解。“劳动”在满足生存必需层面上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注重“私人性”的消费社会压抑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度地获得大量交流与闲暇的“虚拟体验”,开始形成新的网络虚拟社群,但是“虚拟世界”仍然无法取代“现实世界”的经验,只能扮演某种“现实世界”的补充与调剂角色,新世代也难以借助“虚拟体验”自身来完成生命意义的重建。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高速交互性也让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即时性”,“当下”的瞬时性体验变得非常重要,这却让具备完整意义脉络的“历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想象被排斥在意义建构的框架之外。
成庆|“内卷化”与意义世界的重建——兼与徐英瑾教授商榷
03
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
汪行福|《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躺平是复杂的意义场,包含着不同的诉求和含义:首先,躺平意味着闲暇和自由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其次,躺平部分地表达了 人们对工业化社会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满,表达了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积极愿望;最后,躺平反映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那些深陷窘境和内卷之苦的被动躺平者,我们不仅应该对他们的处境予以同情的理解,而且要通过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消除这种躺平产生的根源。如果以这种方式积极地对待躺平现象,躺平问题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04
躺平 :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
许纪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对于躺平,可以有多元的解读,而最典范的躺平,乃是属于90后一代的特殊现象,是后浪文化的一种表现。当下的躺平者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虚假的躺平主义者、积极的躺平主义者与消极的躺平主义者。大多数躺平者是“身躺心不平”的消极的躺平主义者。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和姿态是要加以区分与辨析的。而最令人注意的,应当是躺平主义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青年的心理与社会结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应当积极行动,让更多的躺平者重拾信心。
05
从预防性抑制到现代性危机 :躺平的前身后世
朱国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躺平是一种心境状态,它意味着甘居下游、对失败的承认和对通行社会游戏规则的放弃。躺平的声音交织着历史的投影、人性的奥秘和现实的挫败。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善躺平主义滋生的社会条件,并由此尽可能多地消除社会怨气。倘能如此,那么躺平主义的底色依然不会 变化,仍是将对于失败的承认转化为一 种生活姿态或审美趣味,但其中的沉重和悲苦,将在不断翻新的躺平主义话语中随风飘逝或至少渐次蒸发。
06
自我解构的躺平主义
——“躺平正义论”批判
王金林|《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躺平正义论”出自社交媒体的一个帖子《躺平即是正义》,帖主依据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提出了一种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少社会关联”(以下简称“三低一少”)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主张。人之为人,端赖其主体性,并且这种主体性只有当人躺平时才能体现——躺平“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躺平正义论”之要义正在于此。本文围绕躺平主义是否具有正当性、抵抗性乃至主体性展开讨论。躺平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当性;躺平主义实质上只是一种边缘性的生存方式,不仅不具有抵抗性,而且难逃寄生性与依附性;个体在躺平状态中并未自我充实,而是把自我虚无化。
07
前行即正义 :对于“躺平”的反思
成伯清|《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躺平”作为一种心态的表征,并非孤立出现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全球化的现代性体验。躺平 是一种意义缺失的状态,应该多在生产组织和分配领域关注青年的状态,借助 调节性理想赋予奋斗的个体以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理想的引领下,前行即正义, 而躺平则不是。
08
躺平 :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
吕鹤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在进入数字科技时代之后,社会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在整体上都被干脆利落地捆绑上了加速的列车,使得当下的青年文化发展出一种围绕加速度展开的特征。快速地部署和分配日常生活乃至人生的时间,正是当下青年人的自我治理所遵循的时间理性,而加速的时间认知模式正在加速地成为青年代际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运行机制。当青年代际生命中的每个时间单位的治理与行动都要收益最大化,且除此之外再无他途时,加速度状态下的经济逻辑便被引入人的发展中。躺平就是青年代际在此境况中的一种症候式情绪,只是爆发在个体治理与加速逻辑碰撞之时而平添了新的特征。刻意减速的躺平并不能为青年代际提供有效的 对抗时间加速的思路。躺平青年只是个别青年代际的自我摹写,社会中更多的是“勇 敢牛牛不怕困难”所引发的破圈与共鸣。
09
网络热词研究元批判
——以“躺平”相关研讨为例
陶东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网络热词或网络流行语,现在已经成为社会 心理、时代精神的晴雨表。一个流行语的 出现不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影响着大众的交流,而且也 常常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学术会议的新热点。但是当前网络热词研究普 遍存在内涵不清晰、分析抽象化等问题。研究“躺平”等网络流行语及其传达的重要信息,必须纳入社会分析尤其是制度分析框架才能抓住要害。
10
“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
马中红|《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躺平”语系让一部当代社会心态史和青年文化发展史映射出复杂多变的意义,表达出另类的抵御姿势。“躺平”是加速社会和时间体制不断驱赶个体、削弱生命自主性,造 成生命与世界断裂从而深度自我异化的结果。“躺平”作为文化症候,具体表现为社会 加速带来源源不断的焦虑、恐惧、抑郁、自我怀疑等诸多现代疾病;时间体制被设计进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新兴科技公司为利益驱动利用技术与人性弱点,将生命数据化,使人异化为机器;人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制地激发,但真正的消费快乐被购物所营造的虚 假快乐替代,人与物的异化加速;社会很多方面不再同步,“躺平”族在认知和事实上 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躺平”即减速,“躺平”的不同姿势展现出不同群体应对加速 的差异化策略。
马中红 | “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
11
分型与逻辑:“躺平”何以发生
——基于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视角的分析
王钰文 王茂福|《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当下受到热议的“躺平”现象有着复杂性,不可一概而论。这一复杂性在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可被划分为抵抗型“躺平”、仪式型“躺平”、摇摆型“躺平”三大理想 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青年“躺平”,在微观发生机制、阶层基础、扩散逻辑和个体表现 形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当前中国青年“躺平”现象的发生,是不同类型“躺平”跨阶 层扩散的结果,这也使得“躺平”获得跨阶层的共鸣,由此可能导致主流道德话语一定程度的消解。
王钰文 王茂福|分型与逻辑:“躺平”何以发生 ——基于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视角的分析
12
劳动与尊严——数字时代“不躺平”的逻辑前提
邱泽奇|《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从“以劳易劳”“以劳易物”到“以劳易资”,劳动属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数字时代有更加多样的劳动形态,零工劳动只是人尽其力的一种方式。提供劳动机会,让人们都有机会参加劳动,是数字时代社会发展最大的积极面向。数字时代的零工劳动在工厂化之外,也让劳动者重新获得支配劳动的自主、自在、自由。在中国文化里,勤劳是人尽 其力的实践形态,是尊严的来源。勤劳的内涵不同,尊严的获取路径也大不相同。让劳 动不只获得货币报酬,还依然享有尊严是数字时代的难题,数字时代同时赋予个体劳动 者和数字平台企业获取尊严的工具。与此同时,倡导劳动光荣也是数字时代的命题,躺 平绝不是获得人之尊严的路径;当然,劳动的尊严也是“不躺平”的逻辑前提。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