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编者按:值此新春佳节,《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春节随想录”专栏,邀请多位人文社科学者,畅谈过去一年的个体经历和学思感悟。学人们透过饱学而又敏锐的笔触,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学术探索,或文化感悟,或现实思考,为长期关心和支持《探索与争鸣》的读者奉上一道道别具风格的思想大餐。系列文章将在节日期间陆续推出。《探索与争鸣》谨祝大家新春快乐!

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

——兼议海外华人如何过年

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系《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专栏专稿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海外华人过不过春节?我想这可能是国内人士稍稍有点关心的事情,因为每年的春节晚会,主持人几乎都会有一个致辞,向全球各地的华人致以春节的问候。这一问候能否让所问候的听众或观众听到或看到,自然是另一回事。至少在网络不甚发达的年代,海外的华人即使有心,也很难与国内的大众一同观看春晚的。换句话说,海外的华人即使过春节,其形式也与国内的人士很不相同。

首先是因为没有像国内那样的长假。以笔者居住的美国而言,春节被视作是一个宗教文化的节日,而华人如果向单位提出在那天休假,无可厚非。笔者单位有一个同事信奉正统犹太教,经常在犹太教的诸多节日时,比一般人多休假好几天。但据我所知,华人很少这么做,或许是因为要好好过一个年,休假一天并无法尽兴。而耽误了工作和教学,还是自己需要操心的事情。其次是孩子也不放假,因为西方学校的寒假,都在年底和年初。春节位于一月底二月初,学校早就开学了。俗话说,过节孩子们最开心。孩子们忙着做功课,哪有心思好好过节?当然,随着亚裔移民的增加,春节也渐渐被一些学区列为假日(本人所在的学区就是一例),市镇的领导也会向庆祝春节(抑或“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的亚裔群体致敬。但因为也就放一天假,所以节日气氛不怎么浓郁。不过,春节前后,许多华人还是会找一个晚上,聚在一起,小酌聊天,“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当然,在华人集聚的地方,比如大城市的唐人街,情形便有明显的不同。春节那天往往街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爆竹声声,店家发放着礼品,街上则跳着狮子舞,吸引不少其他族裔的人士观赏。这样的情景,国内估计反而不常见到。移民离开了故土,往往希图保留更多的传统文化。唐人街的餐馆几乎千篇一律地供奉菩萨,并有大红大绿、金碧辉煌等装饰,便是这个道理(这些装饰是否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另当别论)。说句题外话,据说今天加拿大魁北克人所讲的话,与两百年前的法语更为接近,而与当代法国人的语言则有明显的差异,可见世界各地的文化迁徙,或许还有些共同的特征。

一言以蔽之,海外华人过春节,与国内差异甚大。但上面提到了各地文化的某些相通性,而笔者身居海外多年,又是学历史出身,所以对春节在中国的起源,有点好奇,乘着写这篇东西,说出来与读者分享。如所周知,“春节”这一名称,其历史与中国悠久的历史相比,实在很短。那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才确定的。当然,中国人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也即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有着远为长久的历史。但问题是,何时是新年的起始抑或岁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岁首定于何时,并不相同。比如夏商周各有其年历,夏历的岁首是孟春,而商历和周历都在冬天。秦汉两朝的新年起始,都在寒冬腊月。现在我们过的春节根据的是夏历,据说还是在唐代武则天登基之后才确立的。我对此没有做过研究,但想到唐代有诗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而宋代王安石更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有名诗句,想来自那时开始,新年应该就在初春时分了。

但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冬天过节则似乎更为普遍,而中国人其实也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在近代以前的农业社会,秋天收获之后,人们在冬天得以有点空闲,乘机定一个节日,享受一下果实,十分合乎常理。上面已经提到,犹太教有很多节日,其新年(Rosh Hashanah)就在公历的九月底到十月中,定在了一个收获的季节。而新年庆祝之后的第十天,则是他们最重要的赎罪日(Yom Kippur)。换句话说,享受了劳动的收获之后,需要反省自己一年的罪过,希求来年得到救赎。在近年的美国,光明节或烛光节(Hanukkah)的庆祝在犹太人中日益普遍,与其日期在十二月也即接近圣诞新年显然有关,虽然就犹太教的传统来看,光明节之前并不怎么重要。同样,非裔美国人庆祝宽扎节(Kwanzaa)也日渐兴盛,其起源为西非和东南非的一个丰收节。它的庆祝定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公历新年,美国各地大多放假,自然也促成了它的流行。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如果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冬天有上述诸多的过节、过年的例子和理由,那么春天又如何呢?其实环顾世界各地,春天也同样是庆祝节日的季节,比如印度教的侯丽节(Holi)便如同中国的春节,时间为阳春三月,为的是迎接春天的来临。但人们在春天过节,只是出于季节变化的原因吗?其实并非如此。上面已经提到犹太教的新年和赎罪日,既有欢天喜地的庆祝,又有深刻反省的需要。其他文化过节也有类似的双重性,但顺序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欧洲的天主教传统中也有封斋期或守斋期(Lent),时间定于二月到三月,而在封斋期到来之前,则有狂欢节或嘉年华(Carnival),人们大吃大喝、尽情享乐,并观赏游行表演等等。封斋期开始,教徒们则又开始节制饮食,静心思过,时间可以长达四十天。封斋期结束,则是重要的复活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么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从跨文化的视角考察,古代的中国人过年要么在冬天、要么在春天,其实也同样有庆祝丰收、享受生活和反省思过的意义。比较往往是拙劣的,但恕我不揣冒昧,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推测:商历和周历及秦汉两朝将新年起始定在寒冬(冬十月至十二月),与上述其他文化中的新年(南亚地区在这个季节还有其重要的排灯节「Diwali」)和宽扎节等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时间和含义上,十分类似,而夏历及唐宋之后根据夏历将新年定在初春,则又与基督教的狂欢节等,颇可参照比仿。于是,中国的春节虽然有狂欢节的形式,但似乎又有更为深刻的含义。它作为新年之始,不仅反映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也试图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也即作别丰收之后的闲适和享乐,重新开始投入劳作,毕竟三个月之后,便是寒食节和清明节,那是向祖宗和神灵汇报成绩、祈求宽恕、希求保佑的时刻了。换言之,中国古人过春节,不但有欢庆喜悦的喧嚣,亦有攒眉蹙额的省思。中国许多地方的习俗,在大快朵颐、享用年夜饭之前常常要有拜天地、祭祖宗的仪式,便是一例。古代文人、诗人在岁尾年初的时候,亦经常流露出感叹人生、深思熟虑的情感,而文天祥在除夕夜更写有“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的诗句,恰是此种复杂情愫的真切写照,这值得我们今天重温,以体会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多重意涵。

王晴佳|春节起源的跨文化解读——兼议海外华人的过年|春节随想录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