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夹一河,江江十八箩。左一丈,右一丈,前一丈,后一丈。跳一跳,让一让,一脚踢出个元宝缸。
——《太平天国宝藏诗》
根据相关的记载,谁若能破解上面这首诗,就能得到太平天国埋下的宝藏。这让很多心怀宝藏梦想的人趋之若鹜,都想成为这个幸运儿。15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是没有找到所谓的宝藏。

那么太平天国的宝藏究竟真实存在,还是说只是一个噱头呢?
太平天国利用西方宗教发起的起义运动,还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策略。这场运动历时14年,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不仅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兴起波及到全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还是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的起义。
这场运动从清道光二十年(1850)年末开始的,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采在贵州败亡。至此,关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只有相关的记载和宝藏的传说。
从道光二十年(1850)到同治三年(1864)14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被清军打败之后,这些财富全都不翼而飞。这些究竟是被人带走还是掩埋在哪里,只有一首流传下来的诗证明有这个东西,但却没人真正见过。
起初,人们对于太平天国的宝藏并不放在心上。直到张献忠沉银确定是真的之后,大家也开始重视起天平天国的宝藏。
据记载,太平天国确实有大量的财富,这些钱财的存放的地点是太平天国国库。太平天国奉行的是圣库制度,所有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等都要上交。但是洪秀全和他的王爷们所有消耗都是直接从仓库中提取,不经过任何人之手。
《梵天庐丛录》中是这样记载他们奢侈的生活:
当清军将领曾国荃走进天王府金龙大殿时,眼前悬挂着4个大灯全是元朝时的宝灯,材质是风磨铜。这种铜在元朝时候比黄金还要珍贵;而在另一个大殿里,地砖下全是''金缠臂'',也就是女子缠绕手臂的一种饰品。除此之外,其中一个房间里全是珍奇宝贝,如''火齐'',这是一种玫瑰色的宝石。还有''木难'',一种金黄色的宝珠。并且,还有一件大型玉雕——''一路连科'',只是这件''宝物''在争夺中,断成了两段……
根据当地村民的说法,两江夹一河指的就是东湖坪村的位置。而关于后面,他们也不懂。
后来始兴县旅游局长听说之后,也到了东湖坪村去看看,发现其宝藏地形是和始兴县很吻合的。
但是根据地点来看,这应该是曾国荃带过来的宝藏,属于太平天国宝藏的一部分。
通过史料推断,宝藏应该还埋在南京城,就是上文我们所说的金龙大殿下面。不过没有相关的手续,人们并没有挖掘。
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还有两处也有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说法,一个是石达开在兵败之前藏在大渡河畔,一个是曾经太平天国铸造兵器的地方。
先说大渡河畔的宝藏。
1937年,四川省主席刘湘带领了一千余名士兵进行发掘。他们找到了三个洞,但是却只发掘了两个洞,并没有看见大规模的宝藏,只有零散的钱币和一些破败的兵器。这是由于他们在发掘第3个洞时,突然来电报派他们去前线抗日,至此之后,这处宝藏便被遗忘。
最后一处地方就是重庆南川市鱼泉乡太平山。
重庆南川市鱼泉乡太平山有块石头,石头上面刻着用錾子凿成的“太平山”三个字,每个笔画都是麦穗形状。
据南川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太平山曾是太平军铸造兵器的地方。遗址上挖出过破碎的青花、粗瓷片,为太平天国之物,但史书并没有石达开在此驻军的记载。关于这里究竟有没有太平天国宝藏,由于上级没有研究和挖掘的通知,也不能进行挖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