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一次大规模起义,虽然短短九个月被东汉朝廷平定,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促使汉朝解除党锢,下放军权,促进了汉朝的分崩离析。而且黄巾军并没有完全被拔除、消灭,在张角等人以及冀州、荆州、豫州等黄巾主力失败之后,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由其他人领导的黄巾余部。这些黄巾余部虽然没有成为历史的主角,但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其中有一支非常有牌面,从叛军蛾贼转为汉天子的勤王护驾之师,还一度控制了东汉朝廷。这支黄巾余部就是白波黄巾,也被称为白波军、白波贼。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郭泰在白波谷起兵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二月,黄巾余部郭泰(范晔《后汉书》记载为郭太,是为其父范泰避讳)在“西河白波谷”起兵。关于郭泰起兵的具体位置,或者说“西河白波谷”该怎么理解,一直存在争议。

按《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白波谷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平县(汉临汾县)东南三十里,并且有白波垒的遗址。而临汾县属于司隶河东郡。按照这个说法,史料中所载的西河当为一个地区,而非西河郡。

《后汉书·灵帝纪》:“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

《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白波垒,在(太平县,汉临汾县)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黄巾余党郭大于汾西白波谷筑垒寇太原,即此。”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从并州的太原郡到司隶的河东郡,都有白波军的身影。其主要活动范围应该在并州。并州地处北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当地民风剽悍,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曹植《白马篇》一诗中就有“幽并游侠儿”的诗句。白波军声势浩大,一度拥有十万之众。不过应该和黄巾军一样,拖家带口,携老扶幼,不可能全部是投入作战的青壮年。即便如此,白波军的实力也不弱,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时间出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为中平五年九月,小编以《南匈奴列传》为准),因为南匈奴内讧而来汉廷申诉的于夫罗得知汉灵帝去世,于是率领几千南匈奴骑兵与白波军联合,更加增强了白波军的实力。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五年)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白波军的影响

其实在东汉末年存在大大小小的黄巾余部,比如益州黄巾、青州徐州黄巾、汝南黄巾,不过相对而言,白波军算是黄巾余部的牌面。它对东汉末年形势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甚至还控制过东汉朝廷。

逼迫董卓迁都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各路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十几路联军声势浩大,董卓为了保证对东汉朝廷的控制,将东汉都城从洛阳西迁到长安。在《三国志》中仅提到了诸侯联军的威胁,而在《后汉书》当中记载,其实董卓迁都的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白波军的影响。董卓派部将牛辅进攻白波军,但是未能成功。

从位置上看,诸侯联军主要分布在洛阳的东北(河内郡)、东南(南阳郡)以及东方(陈留郡),而白波军活动于洛阳西北的河东郡。白波军与诸侯联军对洛阳隐隐形成包围之势。如果白波军南下,董卓会陷入腹背为敌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果断选择迁都,将东汉朝廷安排在更加牢靠的关中地区。

《后汉书·董卓传》:“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及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护送刘协迁都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联合诛杀,王允这个人虽然忠诚有于,但是策略欠缺。他不愿意赦免董卓的旧部,导致董卓旧部反扑,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杀入长安,李傕、郭汜把控东汉朝廷,张济则驻军在长安以东的弘农郡。李傕、郭汜之间产生矛盾,互相攻杀,张济从弘农来劝解两个人,并且提出将汉天子刘协迁到弘农,刘协也希望能够东归,反复派使者催促李傕。于是李傕驻军在弘农县曹阳亭;张济回到弘农郡陕县;郭汜、董承、杨定、杨奉(杨奉出身白波军,不过已经受汉廷招安)等人护送刘协东归。

结果在半路上郭汜反悔,与李傕合兵一处,重新劫走汉天子车驾。杨奉、董承等人缺乏力量,于是一边和李傕、郭汜讲和,一边派使者招安河东郡的白波军。此时白波军的首领是李乐、韩暹、胡才,另外还有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白波军接受招安,一度击败李傕、郭汜,由董承和李乐护卫左右,杨奉、胡才、去卑、韩暹断后。杨奉等人受到李傕等人的追击,损失惨重;李乐渡过黄河,接应汉天子艰难渡河,一行人终于摆脱李傕、郭汜,在河东郡安邑暂驻,又转归洛阳。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此时白波军已经从黄巾余部转变为东汉朝廷的力量,各自受到封赏,得到丰厚的政治待遇。其中胡才为征东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屯兵在河南梁国;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留在洛阳。

这个时候董承、张济、段煨等董卓余部与韩暹、杨奉、胡才、李乐等白波军共同维持着东汉朝廷的生存和运转。

《后汉书·董卓传》:“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承、奉乃谲傕等与连和,而密遣闲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帝乃御牛车,因都安邑……七月,帝还至洛阳。”

与曹操的关系

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击败吕布,收复兖州,并且向豫州进行了扩张。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将汉天子迁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成为手中的政治上的王牌;于此同时,董卓余部和白波军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不融洽,随时可能爆发矛盾。议郎董昭看到这个局面,发现杨奉的兵力最强,但是缺乏盟友,于是以曹操的身份给杨奉写书信,促使二人联盟;另外董承与司隶校尉韩暹不合,也需要帮手,于是联系曹操入京。

这样一来曹操这个第三方势力成为两边共同拉拢的对象,而这也正应了曹操的心意。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

《后汉书·董卓传》:“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曹操进入洛阳之后弹劾韩暹,韩暹感到畏惧,于是逃出洛阳,投奔在梁国的杨奉。曹操打算趁机迁都许县,但是顾忌在洛阳东南方的杨奉。董昭又向曹操建议,对杨奉声称要将汉天子迁到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

鲁阳县处于梁县的下方,梁县、鲁阳县、许县正好形成的一个直角。这种折中的路线会让杨奉放松警惕。

果然杨奉同意曹操迁都,等到发现路线不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汉天子就这样从董卓余部和白波军手中转移到了曹操那里。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后汉书·董卓传》:“杨奉、韩暹欲要遮车驾,不及。”

黄巾军中的“牌面”——白波军,一度控制东汉朝廷

白波军的覆灭

杨奉和韩暹抢劫汉天子车驾不成,在颍川定陵进行劫掠,曹操趁机攻打梁县。杨奉、韩暹失去大本营,投奔占据淮南的袁术。袁术与吕布相争,在“袁术攻吕布之战”中,吕布派人拉拢杨奉、韩暹,反攻袁术军队。而后杨奉、韩暹成为了吕布的客军。吕布让二人抄掠刘备的资源,刘备设计诱杀杨奉,韩暹想回到并州,但在路上被人所杀。至于胡才、李乐,一个被仇杀一个病死,白波军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英雄记》、《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历史地图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