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一次大規模起義,雖然短短九個月被東漢朝廷平定,但它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促使漢朝解除黨锢,下放軍權,促進了漢朝的分崩離析。而且黃巾軍并沒有完全被拔除、消滅,在張角等人以及冀州、荊州、豫州等黃巾主力失敗之後,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由其他人上司的黃巾餘部。這些黃巾餘部雖然沒有成為曆史的主角,但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曆史前進的車輪。其中有一支非常有牌面,從叛軍蛾賊轉為漢天子的勤王護駕之師,還一度控制了東漢朝廷。這支黃巾餘部就是白波黃巾,也被稱為白波軍、白波賊。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郭泰在白波谷起兵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二月,黃巾餘部郭泰(範晔《後漢書》記載為郭太,是為其父範泰避諱)在“西河白波谷”起兵。關于郭泰起兵的具體位置,或者說“西河白波谷”該怎麼了解,一直存在争議。

按《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記載,白波谷的具體位置是在太平縣(漢臨汾縣)東南三十裡,并且有白波壘的遺址。而臨汾縣屬于司隸河東郡。按照這個說法,史料中所載的西河當為一個地區,而非西河郡。

《後漢書·靈帝紀》:“黃巾餘賊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東。”

《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白波壘,在(太平縣,漢臨汾縣)縣東南三十裡。後漢末,黃巾餘黨郭大于汾西白波谷築壘寇太原,即此。”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從并州的太原郡到司隸的河東郡,都有白波軍的身影。其主要活動範圍應該在并州。并州地處北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當地民風剽悍,具有一定的軍事素質。

曹植《白馬篇》一詩中就有“幽并遊俠兒”的詩句。白波軍聲勢浩大,一度擁有十萬之衆。不過應該和黃巾軍一樣,拖家帶口,攜老扶幼,不可能全部是投入作戰的青壯年。即便如此,白波軍的實力也不弱,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時間出自《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後漢書·靈帝紀》記載為中平五年九月,小編以《南匈奴列傳》為準),因為南匈奴内讧而來漢廷申訴的于夫羅得知漢靈帝去世,于是率領幾千南匈奴騎兵與白波軍聯合,更加增強了白波軍的實力。

《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五年)九月,南單于叛,與白波賊寇河東。”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單于将數千騎與白波賊合兵寇河内諸郡。”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白波軍的影響

其實在東漢末年存在大大小小的黃巾餘部,比如益州黃巾、青州徐州黃巾、汝南黃巾,不過相對而言,白波軍算是黃巾餘部的牌面。它對東漢末年形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甚至還控制過東漢朝廷。

逼迫董卓遷都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各路軍閥起兵讨伐董卓。十幾路聯軍聲勢浩大,董卓為了保證對東漢朝廷的控制,将東漢都城從洛陽西遷到長安。在《三國志》中僅提到了諸侯聯軍的威脅,而在《後漢書》當中記載,其實董卓遷都的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白波軍的影響。董卓派部将牛輔進攻白波軍,但是未能成功。

從位置上看,諸侯聯軍主要分布在洛陽的東北(河内郡)、東南(南陽郡)以及東方(陳留郡),而白波軍活動于洛陽西北的河東郡。白波軍與諸侯聯軍對洛陽隐隐形成包圍之勢。如果白波軍南下,董卓會陷入腹背為敵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董卓果斷選擇遷都,将東漢朝廷安排在更加牢靠的關中地區。

《後漢書·董卓傳》:“卓遣中郎将牛輔擊之,不能卻。及聞東方兵起,懼,乃鸩殺弘農王,欲徙都長安。”

護送劉協遷都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董卓被呂布和王允聯合誅殺,王允這個人雖然忠誠有于,但是政策欠缺。他不願意赦免董卓的舊部,導緻董卓舊部反撲,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人殺入長安,李傕、郭汜把控東漢朝廷,張濟則駐軍在長安以東的弘農郡。李傕、郭汜之間産生沖突,互相攻殺,張濟從弘農來勸解兩個人,并且提出将漢天子劉協遷到弘農,劉協也希望能夠東歸,反複派使者催促李傕。于是李傕駐軍在弘農縣曹陽亭;張濟回到弘農郡陝縣;郭汜、董承、楊定、楊奉(楊奉出身白波軍,不過已經受漢廷招安)等人護送劉協東歸。

結果在半路上郭汜反悔,與李傕合兵一處,重新劫走漢天子車駕。楊奉、董承等人缺乏力量,于是一邊和李傕、郭汜講和,一邊派使者招安河東郡的白波軍。此時白波軍的首領是李樂、韓暹、胡才,另外還有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白波軍接受招安,一度擊敗李傕、郭汜,由董承和李樂護衛左右,楊奉、胡才、去卑、韓暹斷後。楊奉等人受到李傕等人的追擊,損失慘重;李樂渡過黃河,接應漢天子艱難渡河,一行人終于擺脫李傕、郭汜,在河東郡安邑暫駐,又轉歸洛陽。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此時白波軍已經從黃巾餘部轉變為東漢朝廷的力量,各自受到封賞,得到豐厚的政治待遇。其中胡才為征東将軍;楊奉為車騎将軍,屯兵在河南梁國;韓暹為大将軍,領司隸校尉,留在洛陽。

這個時候董承、張濟、段煨等董卓餘部與韓暹、楊奉、胡才、李樂等白波軍共同維持着東漢朝廷的生存和運轉。

《後漢書·董卓傳》:“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東,乃來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承、奉乃谲傕等與連和,而密遣閑使至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帝乃禦牛車,因都安邑……七月,帝還至洛陽。”

與曹操的關系

曹操這個時候已經擊敗呂布,收複兖州,并且向豫州進行了擴張。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将漢天子遷到自己的控制範圍内,成為手中的政治上的王牌;于此同時,董卓餘部和白波軍之間的關系也非常不融洽,随時可能爆發沖突。議郎董昭看到這個局面,發現楊奉的兵力最強,但是缺乏盟友,于是以曹操的身份給楊奉寫書信,促使二人聯盟;另外董承與司隸校尉韓暹不合,也需要幫手,于是聯系曹操入京。

這樣一來曹操這個第三方勢力成為兩邊共同拉攏的對象,而這也正應了曹操的心意。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會天子還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楊各違戾不和。昭以奉兵馬最強而少黨援,作太祖書與奉曰……”

《後漢書·董卓傳》:“董承患之,潛召兖州牧曹操。”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曹操進入洛陽之後彈劾韓暹,韓暹感到畏懼,于是逃出洛陽,投奔在梁國的楊奉。曹操打算趁機遷都許縣,但是顧忌在洛陽東南方的楊奉。董昭又向曹操建議,對楊奉聲稱要将漢天子遷到荊州南陽郡的魯陽縣。

魯陽縣處于梁縣的下方,梁縣、魯陽縣、許縣正好形成的一個直角。這種折中的路線會讓楊奉放松警惕。

果然楊奉同意曹操遷都,等到發現路線不對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漢天子就這樣從董卓餘部和白波軍手中轉移到了曹操那裡。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

《後漢書·董卓傳》:“楊奉、韓暹欲要遮車駕,不及。”

黃巾軍中的“牌面”——白波軍,一度控制東漢朝廷

白波軍的覆滅

楊奉和韓暹搶劫漢天子車駕不成,在颍川定陵進行劫掠,曹操趁機攻打梁縣。楊奉、韓暹失去大學營,投奔占據淮南的袁術。袁術與呂布相争,在“袁術攻呂布之戰”中,呂布派人拉攏楊奉、韓暹,反攻袁術軍隊。而後楊奉、韓暹成為了呂布的客軍。呂布讓二人抄掠劉備的資源,劉備設計誘殺楊奉,韓暹想回到并州,但在路上被人所殺。至于胡才、李樂,一個被仇殺一個病死,白波軍就這樣在曆史上消失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曆史地圖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