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百年的封建王朝气数殆尽,但清廷仍然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苟延残喘着,哪怕是让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誓要通过一番改革使落后的国家重新强盛。在晚清的政治上,有几个人叱咤风云,无论是功还是过,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她是数千年历史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之一,关于皇帝的废立总是由她一人操办,晚清的皇帝换了好几位,但慈禧太后却总是掌权的那一个。
说起慈禧太后的早期经历,可谓是顺风顺水,咸丰二年,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两年后被封为懿嫔,再过两年,她又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晋封为妃。咸丰帝体弱多病,国家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当时已为懿贵妃的慈禧擅长书法,咸丰帝便让她时常侍奉左右,为其代笔批阅奏章,甚至还允许她发表自己的意见,咸丰帝给年轻慈禧的特权惊动了朝中大臣,皇帝竟然让一个女子干政,大臣们自然对叶赫那拉氏有诸多不满。

可这次的经历却让年轻的慈禧成长了许多,她的格局和视野不仅局限于后宫,而是放在整个朝廷和国家上,咸丰帝死后,她的儿子载淳即位,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朝廷不允许慈禧干政,但此时的慈禧权力欲极强,她与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合伙发动辛酉政变,将反对慈禧的顾命八大臣等一众势力清除,自此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虽是两宫太后,可慈安太后并没有慈禧太后的野心和欲望,慈禧和议政王奕訢两人把持朝政,慈禧执政初期,确实做出了一番成效。
可惜当时的历史潮流并非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慈禧太后的一切努力只能使得清王朝再维持一阵子的表面风光,同治成年后,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慈禧太后仍然在背后操纵国家大事。同治帝英年早逝,这又为慈禧太后执政创造了机会,她将自己的四岁侄子兼外甥爱新觉罗·载湉立为新帝,侄子是相对于咸丰帝来说,外甥是相对于慈禧来说,因为载湉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而醇亲王的福晋又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慈禧再次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当然慈安太后也在,但只是名义上地垂帘听政,真正掌权的还是慈禧太后。
说到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她可就是一位苦命女子了,当年她们两姐妹一同参加选秀,最终她的姐姐杏贞成为兰贵人,而她却落选了,大抵是因为姐妹两人的相貌略有相似,后宫中有一个也就够了。落选的出众秀女还可以被皇帝赐给王公贵族,此时慈禧太后就已经打起了妹妹的主意,为了保持家族荣耀,她请求咸丰帝将婉贞赐给醇郡王奕譞。当时醇郡王也在二十出头,文韬武略,颇有才敢,婉贞嫁给他做嫡福晋,在当时看来,绝对是一件幸运之事。
两人成亲后,婚姻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婚后不久,婉贞就为奕譞生下长子,母凭子贵,她在府中的地位很高,只可惜长子早早夭折,婉贞受到沉重的打击。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但此时皇宫中发生了一件不幸之事,同治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国不可一日无主,慈禧打算在宗室中挑选一位继承人,于是她想到了妹妹的亲生儿子载湉,此时的载湉才三岁,正适合做一个傀儡皇帝,她也可以将皇帝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此后婉贞还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都早早夭折了,一连串的打击让婉贞崩溃,好在她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尚在人世,不过她只能心中思念着,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成为了九五至尊,慈禧太后不会让他们母子轻易相见,可怜的婉贞闷闷不乐,没有人能够体会到她的痛苦,就连她的丈夫也变了心,两位侧福晋为府中频出子嗣,地位上升,她的嫡福晋身份名存实亡,最终五十五岁的婉贞郁郁而终。
光绪帝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离世后,他十分悲痛,但他无法出宫为母亲披麻戴孝,只能下令辍朝十一日,公开宣称贞为皇帝的生母,他将自己的生母昭告天下,婉贞若是泉下有知,她必然会感到欣慰,她的后半生中一直在对儿子的内疚中度过,可母子之间的感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斩断的,婉贞思念儿子,儿子同样也在思念母亲,可他们都被慈禧的强权所压迫,根本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当初年仅三岁、懵懂无知的载湉被选中当皇帝,若是让他知道自己将来的日子暗淡无光,即便身为皇帝,却不得自由和快乐,恐怕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母亲的,婉贞以为自己可以嫁给皇帝的弟弟做嫡福晋,殊不知她是姐姐的一枚棋子,日后的政治牺牲品。不得不说,慈禧太后的手段很是高明,谈笑风生之间,就将两个亲人的命运扭转,其实慈禧眼里又何尝有亲情?她将全国都玩弄于手掌之中,用天良丧尽形容也不为过,只可怜她的妹妹,成为她政治斗争的筹码,最终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