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茶馆》是老舍先生1956年完成的作品,在茶馆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反映了旧时代一个个时期的辛酸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具体来说,发生在1898年。常四爷由于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顺天府的差役抓走,坐了1年多的大牢。但搭腔的秦二爷则一点事都没有,那么,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为何顺天府和皇宫里的太监都不敢得罪呢?今天,我们聊聊这个复杂的问题。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在清朝统治的后期,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朝割地赔款,签署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对清朝的影响非常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始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可是,维新变法前后仅仅持续了103天,便被镇压下去,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围绕这一事件,茶馆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首先,有一位客人吐槽江西省农民焚烧教堂的事情,被王利发及时制止,并且表示“莫谈国事。”请注意,1898年开始的一系列排洋事件,为1年多以后的义和拳运动和庚子战争埋下了伏笔。

随后,以贩卖人口为职业的刘麻子上场。按照刘麻子的说法,当时的农村生活惨透了,百姓们没吃没穿,逼着卖人口。一个年轻的女孩,只能买10两银子。紧接着,威名赫赫的秦二爷上场。按照秦二爷的说法和举动,秦二爷在京城拥有很多商铺,在城外还有大量的耕地。连茶馆也是秦二爷的,王利发一家人属于租户。一对讨饭的母女进入了茶馆,母亲跪求客人们买下自己的女儿,秦二爷原打算掏钱,但明显犹豫了一下,让人把讨饭的母女俩赶出去。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此时,一直心直口快、热心肠的常四爷看不下去了,要了两碗面让母女在门外边吃。不过,紧接着,常四爷的一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常四爷回顾身边的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请注意,当时还在大清朝的统治之下,等于诽谤当朝。而且顺天府的两个差役(吴祥子和宋恩子),就坐在茶馆里。常四爷说了这段话以后,整个茶馆里都鸦雀无声,旁边的松二爷根本就不敢接话。此时,秦二爷则搭腔说了一句:“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由此可见,秦二爷看不上常四爷,随后表示自己准备把产业聚拢到一起开工厂的计划。按照道理来说,常四爷说了那句大逆不道的话,秦二爷接话搭腔,属于“同案犯。”

但是,顺天府的差役,最后仅仅抓了常四爷,让秦二爷从容的走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二爷虽然没有品级,但势力太大,作为最底层的差役,根本得罪不起秦二爷,我们看看秦二爷与庞太监之间的对话,就能看出秦二爷的厉害。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秦二爷准备出门的时候,遇到了在皇宫当差的庞太监,两个人相互打招呼。请注意,其他人都是下跪请安,秦二爷并没有这个意思。庞太监讲了维新派被镇压的事情,秦二爷说:“我早就知道。”很明显,秦二爷在官场上的路子很广,有人私下给他传递消息。庞太监酸酸的说:“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秦二爷谦虚的笑道:“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庞太监的下一句话很有意思:“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

从这一点来看,秦二爷的势力确实很大,庞太监虽然不喜欢秦二爷,但是拿秦二爷一点办法都没有。至于秦二爷,自己不是官员,但与官场、洋人都很熟。自身拥有大量的产业,在京城能够拥有这么大的家底,肯定拥有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遇到有品级在身的庞太监,秦二爷仅仅是打了个招呼,并没有过分的点头哈腰。从这一系列的情况来看,都足矣证明秦二爷家大业大、而且人脉很广,堪称是一个地方的豪强。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秦二爷走了以后,吴祥子和宋恩子立刻前来给庞太监请安,并且报告了自己侦查的情况。最后,吴祥子和宋恩子戴着铁链锁拿常四爷和松二爷。常四爷不服,说了一句“我爱大清国,我怕它完。”并且表示“我可是旗人。”但是,两个差役并没有把常四爷的话当回事。由此可见,在清朝统治的末期,旗人的地位也摇摇欲坠,普通旗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至于秦二爷,一点事都没有。顺天府最低级的差役,最多欺负一下普通百姓,秦二爷那种人,不是他们敢得罪的。

按照后来的剧情发展,因为这一句话,常四爷坐了1年多的大牢。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松二爷和常四爷在茶馆相遇,作为多年的老兄弟,两个人开始相互询问现在的生活。常四爷还是心直口快的老毛病,直接说:“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铁杆庄稼指旗人每年分到的银子和粮食,这是旗人的福利。随着大清朝的灭亡,这一福利不复存在。

秦二爷的势力,到底有多么大,为何顺天府只敢抓常四爷?

至于松二爷,生活非常惨,原因很复杂。松二爷自己表示:“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现在,我挨了饿。”请注意,松二爷识文断字,但过惯了不用工作的生活,不愿意脱下长袍出来工作。从这一点来看松二爷远不如常四爷,颇有点孔乙己的味道。宁可生活一团糟,也要穿长袍、遛鸟,保持之前的生活样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已经变了。从一个小小的茶馆,反映了我国旧社会的一系列事件,同时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堪称取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