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曾经在《题西林壁》中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主观带入而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很多的故事都有着表面上的光线色彩,而背地里的真相却不为人所知。

我们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课本里总会有着非常多的名人,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饱含哲理的典故逸闻,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但是这些名人真的都是光辉一生的吗?正如《水浒传》里所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并没有探知到这些故事背后的人物真正的形象是如何的,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匡衡的故事“凿壁偷光”。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名经学家,出生在东海承县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家里的父母世代都是务农为生,在匡衡出生后生活更加不宽裕了,十分贫寒。匡衡在小时候表现出对知识的高度热情,在偶然间从邻居家里知道了《诗经》之后更是如痴如醉。

可惜迫于生活的压力,匡衡的父母连灯火钱都难以负担,更遑论送他去学堂进学了。于是为了获取求学的资格,匡衡小时候就开始干活打工。这让匡衡很受村里人喜欢,匡衡的一位亲戚也因此免费教会了匡衡识字,并且从匡衡打工的地方借来了一本《诗经》。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有了借来的《诗经》,匡衡可谓是如获至宝,但是又苦于白日忙碌,只能晚上研修。可是家里因为没钱晚上根本没有烛灯照明,这可急坏了他。百般无奈,为了读书,匡衡只能悄悄地凿开邻居家里的墙壁,透过不会被人发现的小缝隙来借光读书,这也就是“凿壁偷光”的由来,常常被用以告诫我们要勤奋好学。

有了读书的条件,匡衡也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古代文人读书,无非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当官了就有钱了,再也不用忍受贫寒的生活。其实匡衡的想法也是如此,为了赚钱不挨饿,要好好读书去做官。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汉朝时期,四书五经为考试科目,对《诗经》滚瓜烂熟的匡衡心中充满了自信。但是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因为心中紧张,看起来有着满腹诗书的匡衡,足足考了九年才成功中第,并且成绩不佳,被任命为太原文学卒使。这个官职一个郡就设立了十名,简直就是芝麻小官了,匡衡可谓是仕途坎坷至极。

但是否极泰来,汉宣帝的太子十分的仰慕匡衡的学问,相交甚密。等到前49年的时候,宣帝驾崩,太子汉元帝继位,匡衡的好日子如期而至。汉元帝对匡衡非常看好,不断提拔,在建昭三年(前36年)的时候官至丞相,一时间权倾朝野。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直到这时,身为丞相的匡衡可谓是咸鱼翻身的经典代表,但是奈何他有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好儿子。长子匡昌犯下命案,次子几多疏通,反倒被人一纸御状告到了皇帝眼前。汉元帝处出于对匡衡的宠信,本准备大事化小,但是想不到群臣激愤,檄文谏书连绵不断,迫于压力,汉元帝不得不免了匡衡明面上丞相的位置。

在《汉书·匡衡传》中就有着详细的记载“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可见汉元帝对匡衡是多么的宠信。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被免去丞相但是仍然是安乐侯的匡衡开始了转变。他利用皇帝的偏袒,刻意多割据了4万亩的封地,并且在朝廷中开始徇私结党,赚得盆满钵满。这自然会让群臣再一次对匡衡燃起了怒火,于是没过多久,匡衡就被汉成帝贬为庶人,全家充公,回到了家乡一穷二白的病死了。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坚奋刻苦了大半生,终究晚节不保,在万年为了那万恶的财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高风亮节,成为了一名大贪官,最终还是在家乡一个人死在贫困潦倒中,宛如匡衡幼年时的样子,造化弄人。

古代的匡衡如此这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位远胜于匡衡的教科书反面教材,他就是梅思平,一个让人万万没想到的“卖国贼”。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1919年,各地的学生青年们汇聚一起,矛头直指曹汝霖等三人。作为当时北京大学学生的梅思平,带着大批学生们直闯曹汝霖的住宅意图逼迫他妥协。可惜当时的曹汝霖见势不妙已经事先跑了,梅思平一怒之下一把火就点燃了曹汝霖的住宅。

在学生运动期间的勇敢作为,让媒体把梅思平报道成了一位学生楷模,有着大无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心。自此,梅思平也被各个地方推崇,得到了重用,生活更是一帆风顺了起来,顺利的成为了教授级别的人物。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名出色学生的梅思平,来到了汪精卫的手下办事,并为他的心腹。在面对自己学生拿着当年梅思平在作为学生领袖时的发言稿质问他时,梅思平用完全漠视的态度把他的学生扣押,完全没有一点羞愧之心。

就在梅思平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1939年12月15日,他在温州读书的女儿梅爱文在《浙瓯时报》发表了一篇抨击父亲梅思平的文章。并且带着两个异母妹妹宣布和梅思平永远断绝父女关系,届时引起轰动。

就连13岁大的亲女儿都无法容忍父亲的所作所为了,各地的人们更是义愤填膺。1945年后,梅思平被处决,在这之前,他的女儿都没有再来看过他一次。

教科书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读成巨贪,青年领袖变卖国贼!

明代诗人杨基曾在《感怀(十四首)》中写道“人心本无疑,理与势所侵。”出于最本质的信赖,人们非常容易凭借既定现实来主观的看待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关注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否是准确的。

匡衡失了品德,梅思平忘了初心,这二人在他们各自相应的故事里都没有提到最终的真相。人们只会记住一个好学的读书人和一个烧了曹汝霖房子的学生,真相将会一直被掩盖。哲学里讲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求事情的真相,才能让人永远不会被表面所蒙蔽,探寻到真正的道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