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早年奋斗经历里,“怒怼日本驻军”是桩出名给力的典故:1907年左右,张作霖带兵驻扎在新民府,却与当地的日本驻军发生了冲突。其麾下两名士兵被打死,事后日本人只赔了一千两银子了事。年轻气盛的张作霖(是年张作霖三十出头)哪吃得了这亏?接着派人打死三个日本兵,然后依葫芦画瓢送了一千五百两银子过去,结结实实把日本人一顿打脸。

这桩当时害得张作霖被清政府调离的风波,后来也常被大书特书,但细推敲一下,却更让人嗟叹:怎么连新民府,都有日本人驻军呢?其实,这正来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一桩要命的特权:驻军权。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一场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沙皇俄国却趁火打劫,先逼着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拿到了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权和驻兵权。谁知这特权还没焐热,日本人又张牙舞爪杀来,一场日俄战争,叫沙俄签下《朴茨茅斯条约》,把旅顺大连租借权以及长春至旅顺的铁路煤矿财产权,统统“转让”给日本。接着又给清政府补刀,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附约》,拿到了东北十六地的通商权与“行军铁路权”。

就是在这一系列特权里,有个重要条款:日本可以在这些地方的铁路,设置“守备兵”,每公里不超过15人。日本随后在中国的驻军,就来自这“法律依据”。可以说,对于当时磨刀霍霍的日本来说,这个条款,真好比在中国的土地上,生生撕开个口子。

于是,也就是日俄战争后,日本迅速见缝插针,各种侵略机构迅速设立。比如作为行政机构的“关东厅”,完全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以及作为外交机构的“奉天总领事馆”。但最为张牙舞爪的一家,是1907年日本设立的“满铁守备队”,当然,它后来的名字更广为人知:关东军!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日俄战争)

“满铁守备队”的设立,就是钻了日本特权里“守备兵”的空子,打着守备铁路的名义,日本从此公然在东北大地增派军队。1919年4月,日本正式在旅顺成立关东军司令部,拥有一个师团加六个守备队的兵力。当时的关东军,总数大概一万多人,但都是日本陆军里的精锐。好像一把匕首,早早捅在东北大地上。

而对于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来说,关东军的真正可怕之处,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它的渗透。正如前面所说,关东军是钻了“守备兵”条款的空子,所以它的布防,也与当时日本在东北经营的“满铁”息息相关:由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的“满铁”,不但渗透到东北交通、港口、矿山、农林等各个产业,铁路更是疯狂扩张。向东拿到吉长铁路经营权,还强行修建了吉敦铁路和四洮铁路。这些特权给日本赚取大量财富,更营建了强大的交通运输网。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旅顺重炮兵队实弹射击)

所以,依托这样一条铁路线的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就可以凭着铁路特权,肆意在东北渗透: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已经遍布公主岭、四平街、开原、铁岭、虎石台、奉天、抚顺、安东等近二十处要地。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事变,这支凶悍且蓄谋已久的军队,就可以凭着“第一时间第一速度”,对东北大地发起攻击。

以这个意义说,日本对中国的觊觎,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处心积虑。

也正是因为这种处心积虑的渗透,所以作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在他发迹的几个关键时期,都与日本侵略者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深知日本野心的张作霖,也一直死死守住底线:《二十一条》里关于东北的条款,他都一概不认,另外还开发了“满铁平行线铁路”,并计划在葫芦岛设立港口。所有的这些苦心,都是为了遏制日本的侵华步伐。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以原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的感慨说:“为什么日本人要炸死老帅(张作霖),因为老帅是爱国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张作霖在1924年设立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这个东三省当时最高的交通决策机关,其实是抵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堡垒,几乎集结了王永江、杨宇霆、姜登选等当时东北最杰出的建设人才。之后的七年里,这个委员会的人员历经更迭,但“抗日”的宗旨从不变,陆续开发的多条铁路干线,极大消解了“满铁”的铁路优势。另外杨宇霆还开发了奉天至旅大的战备公路。这条公路的存在,可以保证一旦战争爆发,准备有序的东北军,完全能和依托“满铁”的关东军抢速度!

所以,看过奉系军阀建设东北时代,这一系列的操作,也不得不感慨:虽说日本处心积虑,虽说日军的刀把子,已经顶在了东北大地,但那一代东北的政要们,为了国家大计,为了阻遏日军的侵略野心,也是真拼。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只不过,这所有的苦心,都抵不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夜,那一声“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的丑陋命令。几代人的努力,多少热血梦想,就这样一夜之间葬送。为什么“九一八事变”是国耻?看过这前因后果,耻到痛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