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经济与文化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厉以宁先生所认为的,改革不仅是与旧经济体制发生冲突,而且是同有两三千年历史的旧文化、旧习惯势力发生冲突。同时,改革的成功也意味着新文化的建立,意味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间的重要作用和继承创新。

厉以宁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提出文化调节在市场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者之一。早在1955年,厉以宁先生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就开始了对文化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那时起,厉先生一直把文化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研究具有特色。

数十年来,厉以宁先生发表了多部文化经济学的著作。2021年年末,他的最新著作《沉沙无意却成洲:中国经济改革的文化底色》出版。该书集结了厉以宁先生在不同时期对探索中国道路的思考,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提出的新方向、新思考。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厉以宁先生新书中的精彩段落《“到民间去”口号的演变——19世纪末期俄国民粹派知识分子的分化》。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年,俄国民粹派的农民村庄的改造规划,结果导致农民起来反对这些“到农村去”的民粹派成员,使他们的理想主义彻底破产。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

“到民间去”口号的演变

——19世纪末期俄国民粹派知识分子的分化

厉以宁 文

本文原载于《沉沙无意却成洲:中国经济改革的文化底色》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

对俄国知识界来说,18世纪是启蒙时期,因为从彼得大帝把目光转向西方开始,西欧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人文和哲学领域内,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晚才发生。这与18世纪末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崇尚西欧启蒙学派有直接关系。进入19世纪以后,从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失败,到赫尔岑等一批有志于在俄国推进改革的贵族子弟的集会、呐喊和组成各式各样的小团体,再到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度而引起的种种议论和政治主张,把俄国引到探索、思考和争辩的年代。知识界的一场大风暴眼看着就要掀起了。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马科夫斯基的作品“在伏尔加河畔”(流浪者)

然而,在19世纪的俄国,决定俄国改革走向和决定俄国社会能否安定的力量,是广大农民。农民对于知识界鼓吹的西方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既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他们总是在想:这些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农民们不相信这些贵族子弟真的能让自己脱离苦海:相信这些贵族子弟的说教,还不如相信沙皇,相信主教,因为在他们看来,知识界所传播的理论只能让农民生活变得更苦,更糟糕,沙皇的恩赐才是实惠的,主教的许诺才能使农民的灵魂得救。

民粹派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和壮大的。

赫尔岑可以被称作最初的民粹派理论家。他认为要到民间去寻找改造俄罗斯的社会力量。他曾经写道:当时有两个俄国,一个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凭借七十万佩带刺刀的活机器的分赃行为所串联起来的”,另一个俄国就是俄国人民。这两个俄国将成为“两个敌对的营垒”。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 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 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 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 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 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年1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事与随想》等。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农奴制改革,使赫尔岑所声称的“两个俄国”的界限越来越明显了。民粹派的分化也就开始了。赫尔岑的民粹派思想很快被两股势力所接受。一派仍然坚持用“到民间去”的方式,深入农村,宣传给农民“土地和自由”,号召建立“农民社会主义”新秩序,以代替沙皇专制制度。另一派认为,这种策略的收效太慢,应当以号召农民起义来代替让农民逐渐觉醒的策略。这时,赫尔岑去世(1870年)已好几年了,他的名声和思想在民粹派中的影响也已悄悄褪色。1876年,在俄国成立了土地与自由党。土地与自由党的成员纷纷来到民间,做动员农民起义的工作。但在实践中,他们却时常遭到农民的冷嘲热讽,农民依然不相信他们,疏远他们。尽管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的同时没有给农民以土地,但农民仍然把皇帝看成是“好皇帝”,谁都不愿意响应土地与自由党的号召,起来推翻沙皇。土地与自由党在失望中感到,必须改革斗争策略,即用暗杀行为来除掉亚历山大二世。这样,在1879年,土地与自由党分裂为两个组织:一是坚持原来路线的土地平分社,另一是坚持实行个人恐怖手段的民意党。

1881年,民意党人在彼得堡炸死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年)采取了坚决镇压民意党人的手段,同时还停止了亚历山大二世正在实行的一些带有改革倾向的措施,沙皇制度更加集权和专制了。民意党人遭到镇压后,力量削弱很多,除了继续采取暗杀等活动外,在政治上再也掀不起大风浪了。

号召农民起义既不生效,个人暗杀行为又激起沙皇政府的大规模镇压,剩下的民粹派还能做什么呢?其中一部分人放弃了暴力斗争,主张进行合法斗争,这些人被称为自由民粹派。后来他们组成了社会革命党,主张实行“土地社会化”,并以此代替过去的纲领。也正在这个时期,俄国工人运动已经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也已在俄国得到传播。在俄国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相互较量的形势。俄国革命史从此步入了新的阶段,即马克思主义逐渐占了上风,民粹主义的影响逐渐减退。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马科夫斯基的作品 “夜间住宿者” 1889

回顾这一段历史,即从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到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镇压民意党人这段时期内,俄国民粹主义势力的起落消长,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

首先,民粹派在19世纪中期的出现,是与俄国知识界中斯拉夫派和西欧派的争论分不开的。斯拉夫派强调俄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继承这些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走俄国自己的道路,不要迷恋西欧的政治制度以及民主和自由理念。西欧派则认为,如果俄国不全面向西欧学习,即不仅要学习西欧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模式,而且要采用西欧的政治制度、西欧的民主和自由理念来审视各类社会问题,俄国永远是落后的,而不能进入现代国家行列。民粹派更多地倾向于斯拉夫派,但也认为西欧派所倡导的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幻想依靠农民尤其是俄国的农民村社,建成所谓的农民社会主义的俄国。虽然这只是一种空想,客观上没有实践的可能,但由此仍然可以看出,民粹主义的确是俄罗斯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的产物,它不能产生于同时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西欧。没有古老的俄国农民村社制度,也就不可能产生民粹派。

其次,最初倡导民粹主义,宣扬农民社会主义的,是少数有正义感并向往美好未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投身于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大潮中。但后来,加入民粹派队伍中的人,成分越来越复杂,有野心家、阴谋家、不择手段想往上爬的人,什么人都有。这些人在宣传民粹主义时,常常打出自己是赫尔岑事业的继承者,或者是另一位革命民主派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学说的传人之类的招牌,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同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相距甚远,以至于后来在俄国社会上流传着民粹派无非是主张暗杀的、主张暴力行为的政客们的聚集场地的说法。民粹派初期那种主张“到民间去”做启蒙工作的改造社会的热心人士越来越罕见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民粹派的分化也就是民粹的变质。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批评家。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始终以战斗的美学理论、文艺批评及文学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作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坚决反对改良,主张农民革命,宣传推翻一切旧权利的斗争思想。著有长篇小说《怎么办?》《序幕》和美学论文等。

最后还应当指出,民粹派在俄国革命后的最终命运是可悲的。关于这一点,需要从社会革命党的成立谈起。自从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接着民意党人遭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严厉镇压之后,民粹主义分子的分化加快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一些坚持民粹派理想的组织,名称不一,而且行动策略也不一样,有的仍不放弃恐怖主义,有的则要求放弃暴力,采取合法斗争。1905年年末,社会革命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社会革命党从这时起才正式成立,尽管在这以前,有些民粹主义分子的地方组织已经采用社会革命党的名称进行活动了。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马科夫斯基的作品 “1905年1月9日”

社会革命党正式成立后,由于成员复杂,政治倾向差别很大,实际上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反对利用合法斗争方式开展活动,主张继续推行暴力革命,甚至不惜用暗杀等恐怖手段。右派则反对社会革命党以秘密方式存在,认为既然要进行合法斗争,那就应当摒弃各种暴力活动、暗杀活动和煽动农民暴动的方式。中派的主要思想是:坚持俄国应以土地社会化为社会改造的主线,把土地视为农民集体财产,以农民村社这种旧形式来实现土地的社会化。结果,左派和右派相继退出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成为中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组织。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成功后,社会革命党成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新政府中起重要作用的政党之一。社会革命党的影响大于其他革命政党。接着发生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派占据了上风,社会革命党同孟什维克派站在一起,同布尔什维克处于对立状态。

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1918年,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一起都被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正式宣布为反革命政党。社会革命党被取缔后,它的成员有的留在国内从事反布尔什维克的斗争,有的被逮捕、处死或流亡国外。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切尔诺夫(Viktor Mikhailovich Chernov,1873—1952)是俄国革命者,也是俄国社会革命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主要的政党理论家或政党的“大脑”,并且比政治领导人更具分析能力。1917年2月革命之后,切尔诺夫(Chernov)担任俄罗斯临时政府农业部长,主张立即进行土地改革。后来,他担任俄罗斯制宪议会主席。

社会革命党中派领导人切尔诺夫(1873—1952年),在二月革命后担任过俄国临时政府的农业部长,他原以为可以把土地社会化的主张付诸实施了,但十月革命后,他逃亡国外,后来在白俄流亡政府中担任过政府成员。社会革命党,或者说,民粹派,原来是以俄国农民社会为基础的,一旦被逐出俄国社会,到了西欧国家过流亡生活,在俄国农村中还能有什么影响呢?民粹派完了,社会革命党完了,活跃了几十年之久的“俄国农民社会主义理论”也就完了。

厉以宁|在大文化视野下重新理解“中国道路”

马科夫斯基的作品 “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1893

民粹派早期的理论家和他们的追随者,不少人都是志在推翻俄国沙皇制度、废除农奴制度和改造俄国传统社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农民社会主义是他们的一种理想,但究竟如何建设农民社会主义,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到后来,民粹派分化了,民意党迅速兴起又迅速衰败,社会革命党又几经组合和分化,最后,经过1917年的二月革命,又经过同年的十月革命,社会革命党终于被苏维埃政府所取缔,成员被镇压,或流亡国外。这一历经几代人的过程,很能使人有所启示,有所感悟。今天,当我们坐火车在俄罗斯辽阔的土地上奔驰时,回顾20世纪30年代农村变化的历史,很难用一两句简短的语句来描述当时的情况,只能这样说:这么好的土地,所产生的却是大饥荒、大逃亡。这说明什么?

(2010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