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姓起名: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高姓起名: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1.姓氏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2.姓氏来源:

源流一: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源流二: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源流三: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

3.点睛起名参考:

1.高雅南:先秦·《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2.高如眉: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3.高闻歌:唐·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高山月: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高音离:唐·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6.高黎羽: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7.高彬蔚:晋·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8.高千凝:宋·吴文英·《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9.高之恒:先秦·《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0.高维祺:先秦·《大雅·行苇》——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11.高赫暄:先秦·《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12.高霁风:宋·黄庭坚·《濂溪诗》——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13.高博观:宋·苏轼·《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4.高浩川: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15.高楚阳:唐·马戴·《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16.高桐清:宋·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17.高南轩:唐·李白·《南轩松》——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18.高时归:宋·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9.高游清: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20.高曾许:清·悔余生·《题三十小像》——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