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秦朝统一后,应当推行什么样的行政制度进行有效统治? 秦始皇与大臣曾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等人主张分封诸子为王,镇抚新占领的东方地区;但是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听从李斯的主张,实行了郡县制。

但是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以布衣而取天下,依靠的是”与天下之豪士共定天下” 的政治号召。这些豪杰辅佐刘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刘邦 “共分天下” 。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刘邦作了皇帝后,这些“天下之豪士”也得到了与各自功劳相称的权力和待遇,成为了一方诸侯王,在政治 、 经济、 军事等方面都拥有相当独立性,形成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的局面 。

汉初分封制的性质

汉初的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相似也有不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受封对象多为宗室 、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在政治上承认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经济上定期向周天子交纳贡赋,军事上服从天子调遣,封国土地不准买卖。在封国之内,诸侯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再分封给卿、大夫 。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但是汉初采用分封制并非统治者自愿,而是无奈之举。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战胜项羽,不得不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为王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汉朝初年,七个异姓诸侯王占据了期东方六国广大的土地,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的权力,实际上是一支独立的割据力量。

正因为如此,刘邦对诸侯王们始终存有疑心,提出 “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的口号。 诸侯王们也整日提心吊胆,所以这种共治局面是脆弱而又不可能长久的。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梁王彭越因为梁国太仆告其 “谋反”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被杀;淮南王黥布被诛,也是因为贲赫告其 “谋反有端” ;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同样是因为 “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就是在刘邦消灭异姓王后,对那些刘氏的同姓王仍旧不放心。刘邦就屡次提醒刘氏诸侯王:“汉后五十年有乱者 ,岂若邪 ? 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 慎无反!”

汉初诸侯王国的制度

各个诸侯王国,除了汉朝法律之外,还另有自己的法律管理本国事务和人民。这些法律中有些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也有些是各王国自行制定的。

诸侯王国的制度与中央相似,“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 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 、大夫 都如汉朝 。”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在诸侯国中,诸侯王可以颁布法令,其性质与天子一样,具有法律效力,是官吏治事断狱的依据。诸侯王可以 “自置吏”,有权自行任命王国官吏以管理王国事务 ,也有权治民。

诸侯王国不仅在政治、 经济、 军事等方面具有相当独立性, 在法律方面也处于半独立状态 。汉朝初年,皇帝在保证其共主地位的前提下,为王国自治留下了一定的法律空间 。各王国则在汉朝及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

吴王刘濞利用境内的自然资源,“即山铸钱 ,煮海水为盐”,甚至公然招纳和容隐亡命之人 ,赐给他们财物、 爵禄、 田宅,这些人也成为他后来反叛的中坚力量。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汉初分封的原因

战国初年,各国纷纷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封建君主中 央集权制。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君主中央集权制不断完善与强化。全国统一后,建立了以天子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彻底抛弃了分封制。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有人提出在旧齐国地面上封王的建议。因为齐地险要,隔中央又远,"悬隔千里之外",朝廷鞭长莫及,需要一个齐王代表皇帝到那里坐镇。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一下子封了四个同姓王楚王、代王、齐王、韩王四个异姓王。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分封了十个诸侯王。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刘邦分封诸侯王,也有他的苦心。司马迁认为"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镇万民之心。"

汉初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各诸侯国的农业、工商业都取得了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以吴国为例,"吴有诸侯 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后来吴王濞发动叛乱,与吴经济发展、国库充裕、实力强大是分不开的。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

分封制对西周的稳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汉初无论是对异姓王的分封还是对同姓王的分封,统治者的初衷却并没有达到。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汉朝初年,随着“黄老学说”兴起和发展,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基本内容的无为而治也成为汉朝的治国策略。因为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造成了土地荒芜、人口剧减,统治者选择了黄老学说,使社会回归原生性形态之中。但这与分封制的本质是不相适应的。

汉朝初年,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些异姓王到后来并不情愿听命汉朝,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所以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6年,汉朝先后剪灭了6个异姓王。

分封同姓王虽在起到一定拱卫刘氏天下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分裂割据倾向日益明显,犯上作乱事件时有发生。到了汉文帝时,这些同姓王与文帝的血统逐渐疏远,强大起来的同姓王自为法令,僭越礼制,并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景帝时,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更为尖锐,晁错削藩的建议更是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七国之乱”就是汉朝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一次角逐。

汉朝初年,统治者尚没有足够的统治经验,在王朝政治结构上没有理性的思考。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统治者一方面继承秦朝衣钵,沿用郡县制,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刘氏天下,而采用分封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分封没有给汉朝带来预期的政治效果,却成为阻碍王朝发展的力量。相比之下,实施的郡县制的地区,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到了景帝之后,统治者坚定地认为分封制已经不合时宜,毅然选择以郡县制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后世政权制度提供了基本模型。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诸侯王国的发展和强盛,其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日趋激化。

面对这种形势,汉文帝时期,贾谊就向汉文帝建议削弱诸候王国。景帝即位后,晁错上《削藩策》中强调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于是,汉景帝开始推行削藩。

削藩当然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吴王濞串联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煽动说晁错要"侵夺诸侯之地",又联络齐、藓川、胶东、济南、济北等诸侯王,相约起兵反汉,形成了以吴王濞为首的诸侯王反叛联盟。

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政策,这两种制度到底哪种更优?

当时的诸侯王,在反对削藩这一点上态度是一致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矛盾。七国之乱时,全国共 有 22个诸侯国,但参加叛乱的只有7 个。这也说明,当时的诸侯王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也是矛盾重重。

经过三个月的战争,七国之乱被平定了,汉景帝接下来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如收夺诸侯王国的盐铁铜等利源以及有关租税,使诸侯王财源萎缩,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到了武帝时,用“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从此后,诸侯王"惟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分封制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制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