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1945年9月,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三八六旅奉上级命令,夺取了国民党晋绥军驻守的长治北关,为上党战役取得了开门红。

正当旅长刘忠、政委张祖谅准备率领部队向长治城发起进攻时,司令员陈赓忽然打来电话,要求三八六旅暂停攻打长治城,到老爷山附近阻击从太原调过来的敌援军。

刘、张二人二话没说,马上带领全旅直奔老爷山。

旅部侦察连走在全旅的最前头,刚到老爷山脚下,就与晋绥军第七十四师的先头部队遭遇上了。

这股敌人正是前来增援的,他们凭借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抢先夺取了老爷山制高点,把三八六旅压制在山下无法推进。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此时,敌人的后续部队正不断向老爷山涌来,如果不能尽快把他们打回去,那么将极大威胁我军在上党战役中的部署。

虽然敌人已占据地形优势,但我军已无路可退,刘忠、张祖谅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从东西两面向山上仰攻。

三八六旅指战员打得极为英勇顽强,一次又一次朝山上猛冲,但由于地形不利,再加上敌人武器精良、兵力又占优,让三八六旅的数次强攻都未能得手。

刘忠、张祖谅认为继续打下去会使我军伤亡严重,拖延下去还有可能遭敌人前后夹击。因此他们决定调整战术,让部队暂停进攻,天黑以后再实施突袭行动。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骁勇善战的二十团团长楚大明主动请缨,亲自带领一支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出击,夺取了老爷山上两道山梁,把水源控制在自己手中。

没过多久,晋绥军第七集团军司令彭毓斌亲自率领8个师、共计22000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上党之敌,在老爷山以南的磨盘垴与我军冀南纵队、太行纵队展开了激烈厮杀。

老爷山上的敌人找不到水喝,便向楚大明的第二十团疯狂进攻,刘忠派出主力部队持续增援,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攻击,还顺势奔取了老爷山主峰。

张祖谅根据这一形势作出推断,敌人难以在老爷山立足,极有可能从南面出逃,前往磨盘垴方向增援彭毓斌部。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为了确认敌情,张祖谅带着一副望远镜,亲自爬到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去观察老爷山周边的敌情和地形。

此时天色已大亮,敌我双方都偃旗息鼓,战场上暂时进入沉寂状态。张祖谅仔细观察了一番,并未发现什么不寻常之处。

正当他打算离开山顶时,却从望远镜中瞥见远处忽然白光一闪,但一转眼就不见了。

“咦,哪里来的白光?” 这个细节马上让张祖谅顿感不妙,他仔细看了看,确认刚才白光闪现之处是在老爷山东北面的一个山坳里。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张祖谅这位开国将军不愧是一代名将,他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关注和追查,识破了敌军诡计,却对战局的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接下来,张祖谅继续用望远镜观察白光闪现之处。他的耐心得到了回报,没过多久,那里果然再次出现了一道不寻常的白光。

他定睛细看,这才看出来,远处的山坳里,竟然出现了一队队敌人的身影。而那道不寻常的白光,来自一名敌兵身上所背的一只洋油桶(当时国军有不少重武器需要用油来润滑)。由于此时太阳正好照进山坳,那些锃光闪亮的洋油桶反射的光,就成为望远镜中闪现的白光。

张祖谅不动声色继续观察,却发现一件更加诡异的事情:敌人的队列先是向东移动,接着又往北行进。

“不好!这里面有名堂!” 张祖谅惊讶不已,“敌人不是要往南面增援彭毓斌部吗?为何现在又鬼鬼祟祟地朝北边溜?他们究竟要玩什么诡计?”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想到这里,张祖谅马上去找刘忠,把他刚才观察到的情况说了一遍,刘忠也觉得很奇怪。二人当即派出一支侦察小队,经过打探,确认敌人果真在向北偷偷转移。

“很明显,敌人要开溜!”张祖谅很有把握地说,“他们表面上要向南增援,实际上却在朝北边溜!”

“我同意你的看法!”刘忠说道,“他们的增援不过是虚晃一枪,极有可能是不想白白替彭毓斌当炮灰,而是打算自己逃命要紧。”

他们马上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司令员陈赓非常重视,没过多久就跟王近山亲临老爷山阵地,命令刘、张二人指挥三八六旅追击敌七十四师。

远处白光一闪,将军觉得不对劲:不好!这一定是敌军的诡计

三八六旅火速向前推进,不但没让敌人溜掉,反而跑到他们前头去了。这正是刘、张二人的高明之处——要打就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

10月8日,敌人一头闯进了三八六旅设在漳河西岸土落村一线的阻击阵地,只不过他们并不仅仅是九十四师,还有晋绥军第二十三军、八十三军各一部,共计20000余人。

面对兵力十倍于己之敌,刘忠、张祖谅坚决不退却,指挥全旅指战员奋力阻击来犯之敌,打退了他们的无数次猛攻。

关键时刻,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赶来增援,将这20000多名敌人予以全歼,取得一场彪炳军史的大胜。

参考史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上党之战》、《刘邓挥兵战上党》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