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红四方面军前期打的硬仗非常之多,加上当时军队有要求,冲锋陷阵时,领导要冲在最前面,因此,出了很多猛将,如,许世友、王建安、陈海松、王近山、王宏坤、程世才、熊厚发等人,一旦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他们都是操着大刀片子就冲了上去,领导都带了头,战士们也就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个个端着刺刀奋勇向前,首先这股气势就把敌人压矮了半截。狭路相逢勇者胜,无论是一对一、一对二、甚至是一对三,战士们都毫不畏惧。这批老红军战士即使到了抗日战场,面对日军要肉搏时,也是不落下风。
在《亮剑》看到张大彪、李云龙他们能单挑小日本,应该不是杜撰,而是有事实根据的,据说李云龙的原型就取之于王近山将军。
关于王近山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桃花乡一个贫农家庭。他9岁就给人放牛,13岁给地主当长工。他自小性子刚烈,仇视土豪劣绅。1930年王近山家乡来了红军,他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当了一名红军战士。入川时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三十团一营营长,十师二十九团团长、二十八团团长,十师副师长,九十三师师长,后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1949年10月任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而当年到他家乡的这支队伍是著名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作战时,常常亲临前线,有时抱着机枪冲在最前面。徐向前争先杀敌的风范,影响和鼓舞着广大指战员,也影响了王近山的一生。王近山以徐向前为榜样,奋勇杀敌,勇敢过人,在同辈中表现非常突出。一听说有仗打,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突击队。由于他勇敢杀敌,参军当年就当上了班长,第二年就提升为红十师三十团一营排长。1931年王近山所在部队由于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6岁那年,他就当上了连长。
由于当时张国焘在队伍搞“肃反”,王近山也不满,宁愿打仗死在战场上当烈士,而不愿被肃反。打仗就可能会死在战场上,这个几率很大。可是,王近山却担心死在战场上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能战死沙场呢?
王近山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逢战必打,参加战斗的机会越多,牺牲的可能性才会越大。从此后,他天天盼着打仗,一天不打仗他就会恐慌,就会痛苦。只要有几天不打仗,他就去找王宏坤,要求打仗。王宏坤理解他的心情,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他找死连长。每次打仗他总是冲锋在前,打了胜仗没有牺牲,他还不高兴。中弹或昏迷后被抢救过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说,真倒霉,又没当成革命烈士。
“王疯子”绰号的由来
1931年12月底,红10师奉命与占据该处的是敌刘峙部第十二师争夺波皮河镇附近的北山头。要知道,刘峙部第十二师可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仅武器精良,还有大炮进行助攻。
当刘峙得知红军的意图是夺取这个山头,命令先用大炮进行轰击,然后用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住通往上山道路。
红十师先头部队三十团团长王宏坤下达战斗任务时,话还没讲完,王近山就举手报告说让他们连上。王宏坤没有答应王近山的请求,决定让二连先上。二连顶着弹雨冲到半山坡时,就被敌人的强大火力压住,一批批战士倒下了。
王近山再次请求参战,王宏坤看着这个只有16岁的小连长,有些担心。王近山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连能行,让我们上吧!”说完,他带着全连向山上冲。别人冲锋时还利用地形躲避子弹,王近山却不想利用,脑子里想着尽快冲上山头,多杀敌人,想着如果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自己就成了革命烈士了。王近山抱着机枪吼叫着,没命似地向山上猛冲猛打,战士们紧跟其后,一鼓作气冲上了山头。敌人被王近山不要命的气势吓倒了,慌忙逃跑。王近山率队猛追,子弹打完了,他丢下机枪,抱住一个敌胖军官扭打起来,不料两人都一脚踩空,骨碌碌地滚下了悬崖。
红十师最终占领了山头,可是在打扫战场时,却没有看到王近山,真是活不见人,王宏坤赶忙下令寻找,一定要找到王近山。可是,大家搜遍了战场也没找到。第二天一早,王宏坤又带着部队上山寻找,找了一整天,仍然没找到。王宏坤心想,王近山肯定光荣了。徐向前看到红十师的战果,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打了个大胜仗,难过的是16岁的王近山失踪了。
那时,全军只有徐向前有望远镜,他心存希望,带着警卫员来到北山头,举着望远镜看了大半天,的确没发现什么。他又来到北山头附近的另一个山头,举着望远镜向北山头看。突然发现北山头的悬崖上一块大石头边有人躺着,他心中一喜,派人到悬崖的山头边寻找,果然找到了王近山。原来,王近山和那个胖军官滚下悬崖时,他的双手还卡住敌军官的脖子,将他卡死了,自己也因头部受伤昏了过去。王近山终于被抢救过来。他一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妈的,怎么搞的,还没当成革命烈士!”
王宏坤对徐向前说:“王近山想打仗想成了疯子,打仗时像个疯子一样,没命地向前冲。”
从此后,王近山得了个王疯子的绰号。但有谁知道王近山想当烈士的苦衷呢?
王近山战场“抗命”,却挽救了红军主力
1935年,红四方面军嘉陵江战役的第二阶段已经开始了,兵锋指向梓潼、江油、北川、平武、青川。红四军攻势凌厉,一天即攻占梓潼,守敌溃散。邓锡侯、孙震顿时乱了手脚,尤其是刘湘,他最担心红军会南下川西平原,急令邓锡侯和孙震率部前往解江油和梓潼之围,将红军堵在梓潼一线不再往西。
4月11日,蒋介石也急电邓锡侯,令其坚守涪江沿线,邓锡侯部游广居、陶凯向渡过涪江的红军发起攻击。
徐向前此时正在江油前线指挥部,得到邓锡侯倾巢来援的消息,立即上演围点打援的拿手好戏,他命令红九军27师继续围攻江油,留红九军25师、红三十军88师以及红四军10师、11师各一部,埋伏在塔子山、雉关山等候敌人派来的援兵。
决心在江油城外打一个大仗,全歼邓锡侯部主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同时还派出一部分部队,南下袭扰绵阳等地,给敌人制造我军真的要南下川西平原的假象。
战斗如期打响,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红九军二十五师与敌人援兵在江油和中坝之间苦竹林、白塔山、水口庙、东岳庙、二郎庙一带相遇,与敌人对峙一阵后,部队即向塔子山撤退。
下午,敌人开始大规模攻击红军塔子山阵地。坚守塔子山的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杀伤敌人,战斗从早晨开始打到傍晚。邓锡侯亲自指挥十八个团的敌军,在空中掩护下,强行向江油推进。由于敌人使用航空兵对我地面部队轮番攻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空中,一架架敌机发出刺耳的嘶叫俯冲下来,一颗颗炸弹爆炸后腾起几十米高的烟柱,爆炸冲击波肆无忌惮地将地面的人和枪支抛到空中,红军阵地上烈焰熊熊,浓烟滚滚,在密如弹雨的机枪掩护下,敌人以三个团的规模发起了集团冲锋,几千名川军猫着腰端着枪,狂吼怪叫着往前扑。突然,一股敌人突破了红四军三十团和红三十军八十八师阵地的接合部。若不能制止敌人的连续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刚调任红四军军长的许世友一下急红了眼,身为军长,已不允许他再抽刀到阵前厮杀,他急令:“快,叫王近山上!”
战前,许世友将二十八团作为预备队,看到前方打得热火朝天,王近山急得心如猫抓,一直就在许世友面前转来转去。现在听到军长点了自己的将,他没等身边的政委说话,立即大声喊道:
“一营听令:全部上刺刀;二营、三营机枪、迫击炮掩护。跟我往上冲!”
王近山的身边时刻带着几个号兵,他的话音一落,几个号兵立即吹响调兵号,调兵的号音一响,阵地上几十支冲锋号一呼百应,激昂的号音吹得人热血沸腾,王近山左手握着驳壳枪,右手举着雪亮的大刀,一纵身跃出战壕,十几名旗兵一步不落紧跟在后面,团长一冲,二十八团的官兵如同点燃了的火药一起爆发。喊杀声震天动地,一千多人如同狂飙冲进敌阵,和突进接合部的敌人短兵相接。
王近山双眼圆瞪,头发似钢针竖起,在敌群中横冲直撞,像一头下山的猛虎,敌人远了,他用驳壳枪“点名”,近了,他冲上去就是一刀。不到一会儿,他浑身上下都是鲜血,不知是敌人的还是他的。王近山正杀得畅快淋漓,忽然一颗子弹击中头部,他一头栽倒在地,霎时鲜血盖住了面孔。警卫员将他抬上担架往后方送,就在这时,徐向前来到前线,看到战场形势万分紧急,大声喊道:
“王近山!王近山在哪里?”
总指挥的呼喊将王近山从昏迷中惊醒,得知前线情况后,立即强令:
“把我抬回去!”
血人一样的王近山回到前线,坐在担架上硬撑着指挥部队反击。听说王近山又返回指挥岗位,徐向前放心了:“只要王疯子在,阵地一定不会丢。”
王近山在前线坐镇振奋了官兵的士气,战士们终于击退了敌人。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再次击中他的头部,王近山又倒下。江油打援一战,王近山头部两次中弹,但生命是如此眷顾他,两个月后,王近山伤愈归队。
激战中,八十八师再次发挥了“铁拳头”的威力,为了避开敌人飞机和排炮,熊厚发指挥部队使劲往敌人堆里钻,和敌人搅到一起,然后发挥我军大刀和刺刀的威力,激战两天,八十八师黑虎掏心,直插敌人中心,八十八师三个团数千人杀入敌阵,战场上血肉横飞,敌人尸横遍野,敌人被这种打法吓破了胆。
川军屡次受到红军痛击,早已心存畏惧,这次几万敌军来援,由于邓锡侯催逼得紧,路上昼夜不停地赶了两天,刚到江油城外连口气都没来得及喘就被赶着上阵,从17日下午一直打到18日上午,和红军搏杀了十几个小时,这些川军士兵一口饭都没吃,本来就又饿又累,眼见得身边的弟兄一个个被红军如同杀鸡一样撂倒,漫山遍野都是尸体,士气早已崩溃,很多士兵干脆就不打了,见到红军冲过来即躺倒装死。
两军交战,攻心为上;两军相搏,士气为上。一旦失去士气,即便是装备和人数占优势,这仗也定输无疑。见敌人胆怯畏战,守卫塔子山主阵地的部队立即向敌人发起反击,山脚下打援的红二十五师也乘势迅速向敌人右翼迂回包围,塔子山山上山下到处红旗翻飞,冲锋号声此起彼伏,山上冲下来的和山下围过来的红军战士与敌人混战在一起,场面蔚为壮观,此时敌人的机枪大炮飞机轰炸全都失去了作用。肉搏战是红军最擅长又是敌军最害怕的打法,数万人搅在一起拼杀,刀枪相向,血肉横飞,惨叫凄厉,吼声裂胆,实为战争史上的奇观。很多敌军士兵受不住刀枪和精神的双重刺激,转身就跑。
王近山作战可不仅是勇猛,还非常冷静
在“反六路围攻”杨柳关战役开始之初,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派许世友和王宏坤各带一个团由西绕道,从南向北进攻川军的侧翼,切断川军退回开县之路。
杨柳关位于四川开县三汇口乡境内,是开县、开江、宣汉三县的交通要道,是从陕南进入四川东部、万县的必经之路,其地势相当险要。廖雨辰部逃窜至此,在川东游击军的截击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但廖雨辰部毕竟有八个团人马,尽管在逃跑的路上跑散了一部分,窜至大梁山时,仍然有接近六个团的实力,并依次控制了石碓关、界牌、赫天池、等重要隘口,还控制了这些隘口背后的咽喉要道杨柳关。
敌人已经占了地利之便。许世友和王宏坤的两个团外加川东游击军要在此包抄消灭廖部也极为困难。
他估计川军在退路被切断后必然向北面大山撤退,而且会集中兵力向西进行大迂回,反过来就可以攻击红军的后路,如果这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保险起见,特别安排政委周纯全率第十师二十八团去坚守西面山。战斗打响之前,一而再地交代周纯全说:
“一定要坚守阵地,切不可出击!如果敌人反扑,夺了阵地,全军就危险了。切记切记!”
战斗打响之后,许世友和王宏坤率军势如破竹地突破川军防线,一举攻克三合场,而且很快就插入敌阵地纵深二十余里,并不断地扩大战果。川军忽然向北退却,并且等待时机向西进行迂回。西面山头阵地的周纯全看到敌兵向北撤退,忘记了徐向前的叮嘱,不出贸然出击,要坚守住阵地、保证后路不被敌人切断的任务,下令红军:“全体向北出击!”
听到命令之后,守在重要的阵地上的二十八团一营和二营立即“呼啦啦”冲了出去。
结果,徐向前战前的担心,不幸变成了事实。川军正在从北向西迂回时,发现红军冲出阵地进行出击,便不再逃跑,而发起猛烈的反攻,由于冲出去的两支部队没有山头阵地依托,兵力不够对方多,硬拼寡不敌众,只得边打边往后撤。结果可想而知,之前几个山头阵地反而丢失掉了。
幸亏王近山率领三营还控制住了另一座山头,暂时击溃了反攻的川军。原来在周纯全下令全线出击的时候,王近山不仅没有听周纯全的命令带着三营随团主力冲出去,相反,还严令三营严守阵地,抓紧时间加固工事。此刻他的冷静,严阵以待,终于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但是,由于川军夺占了二十八团一、二营主阵地后,三营阵地没依托,与涌来的重兵激战,形势陡然变得严峻起来。而红军主力的后路受到威胁之后,我军在战场上的形势也急剧变为被动,被迫向后撤退。
徐向前气得火冒三丈,命令旗手举起红旗,准备往西面山冲过去,王宏坤忙拦住说:
“徐总指挥,千万去不得,敌人插过来,我军就没有退路了!”
王宏坤话还没落音,徐向前所带部队就被敌军冲远了,川军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切断红军退路的机会,集中了四个团的兵力,将王近山控制的山头团团围住,不停发起猛攻。但在王近山的有效指挥下,三营孤军奋战,同敌人进行反复拼杀,打退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猛攻,这样红军主力才慢慢脱离了危险。
战后想想也非常害怕,如果让敌人占领了三营控制的山头,我军的后路就会被完全切断,将处于数倍于己的川军的强大围攻中,其后果不堪设想。所幸因王近山率三营坚决守住了阵地,才没有酿成大祸。
王近山在万源之战中创造的奇迹
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王近山在追击中,也创造了奇迹。红四军十师从竹峪关以东的丝罗坝、黄中堡地区出击,一举突破敌军防线,直插敌纵深。王近山的二十八团一路过关斩将,连克敌数道阵地,以最快速度冲在全军最前面。为了全歼溃逃的敌军,王宏坤命令王近山直接指挥十师四个团作战。王近山率部不顾道路泥泞,翻山越岭,直插达县以北,抄到了敌人溃兵前面。
傍晚,王近山率前卫二十八团来到一村庄,布置完警戒,又累又饿的王近山刚想休息,突然接到报告,一支敌军大部队过来了,看样子有数千人。一听敌情,王近山一下子来精神了,他立刻命令,战斗准备。有人担心,敌人数千,我们这里才一个团,且连日急行军,部队又困又累,今天一天一口热饭都没吃,是不是联络上其他部队再动手?王近山眼睛一瞪:
“有敌人打还吃什么饭?打完这些敌人再吃饭。”
王近山迅速指挥部队向来敌发起猛攻。溃败之敌突遭迎头打击,顿时乱成一团。不过一个小时,王近山就吃掉了这股敌人。事后才知道,这股敌人是杨森部一个整编旅,王近山以灭此朝食的勇气,创造了遭遇战中一个团全歼敌一个旅的光辉战例。
因此,王近山打仗勇猛,名声在外,都传到主席的耳朵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