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大家对汉奸的印象主要集中在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中的伪满洲国政府,与日本同流合污,一起卖家斗国。每每想来,心中都不免一凉。

事实上,即使是在如今的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中,汉奸依然存在,且其势力与危害不容小觑。

1、汉奸,出自何处?

公元前三世纪初,汉高祖刘邦即位,大汉帝国初建,整片刚从战争渡过来的土地依旧处于百废待兴之势。这时,北方的匈奴见状,蠢蠢欲动,刘邦采取一些行动对其进行打击,亲率军征伐,但没有得到效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他听取谋士陈平的建议,为其灌输迷信、鬼神的思想,才得以止住伤痕。为了防止匈奴数次的骚扰,统治者不得已采取了一种和平的方法,那就是订立契约,联姻和亲的做法。

事情便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虽然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在联姻下关系得以改善,但匈奴中依然有一些激进分子要求正面冲突,尤其是在老冒顿单于退位后,其儿子老上单于即为,又恢复了蠢蠢欲动的姿态。汉王朝仔细品琢利害,依然决定采取联姻的手段要求和平,于是他派一个宗女假托公主的名分出发前往匈奴,嫁给老上单于。

中行说,燕人,因为燕王卢绾造反而受到牵连,被送进皇宫里当太监,生活一落千丈,其勤勤恳恳,好不容易又即将熬出了头,能够混出点眉目,苦尽甘来之时,生活又给于其一记住棒喝,将他再次打入谷底,原来,经过上层的深思熟虑,决定将其作为政治工具,跟随假公主前往不知所往的匈奴以求和平。

匈奴之贫寒地界,众人皆知,观望数次前例,这趟路程,恐怕一去不复返,再加上对匈奴的不了解和对其担忧,中行说感受到了恐惧和对汉王朝的憎恶,虽然其多次找关系,耍手段想要免除这份差事,但终无果,前往匈奴,一锤定音。

他暗自对汉王朝立下赌咒:必我也,为汉患者。

到达匈奴后,面对匈奴王的野心勃勃,他立即花言巧语,宣誓了自己投降的决心,并将协助匈奴王,一同对付汉王朝。很快,凭借其本身便具有的一点才能以及对汉王朝的理解,他得到了重用,一时之间,成为汉王朝对抗匈奴的心腹之患。

中行说,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汉奸鼻祖。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汉奸出没,但最为人熟知的还是莫过于近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无论是1932年3月伪满洲国作为傀儡政权的建立,还是1932年汪精卫趋利对日本的投降,又或者是各路投靠、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军阀,无不令人胆寒和厌恶。

据相关统计称,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保守估计,中共抗日武装歼灭的伪军数量达到120万人,再加上林林总总散布各方的叛徒,估计的数量达到300万人以上。

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并未选择保家卫国,而是选择了另一道路的极端,当叛徒,他们几乎成为日本人的主力与炮灰,这也是很多人疑惑,日本军队那么少,是如何步步逼退中国军队的,除了军事力量的极大差距外,以华治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2、今日之汉奸

在如今这个舆论遍布,报道满天飞的时代,一派文化繁荣与争鸣之势力,很多人认为,在如今这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主流的社会里,汉奸已经不存在。

但恰恰相反,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里,汉奸依然存在,甚至已经出现了新一代的汉奸,且他们借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自我隐蔽性,更是让他们如鱼得水,令很多尚不得知的人们成为他们的枪手,落入他们阴谋的渔网。

网络需谨慎,在无数的信息中,如何明辨是非是我们每一个网民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众多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成为阴谋家的枪手。

一些未成年人在阴谋家的指示和潜移默化教化下,竟然打着自由的旗号进行反动行动。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虽然幕后指使已被确认为是外国资本主义阴谋家,但我相信,必有一些华人分子对其进行协助,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再加上如今西方普世文化的影响,许多人对于西方文化竟然陷入深沉的狂热,对其的喜爱与接受向往要大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接受,他们一方面对西方文化向往和吹捧,另一方面则对中华文化进行踩压和歧视,甚至还着“爱国”的旗号,毫无理智可言,他们已成为西方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和阴谋家棋盘中的“棋子”,成为新时代的“汉奸”。在他们口口声声“爱国”的旗号中,究竟是确有此事?还是碍国之事?明人自会定夺。

现实生活已出现新一代汉奸,他们已成为西方棋盘中的“棋子”

3、新时代何去何从?

再平静的一汪江水中,也必有暗流涌动之威胁。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我们都必须有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文化信息充斥良莠不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着明确的底线和原则,忠于国家,孝于家庭,义于社会。

我们必须对自身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怀与接受度,虽然其并不完美,但我们也有凭着我们的理智去让其变得更加完美,而不是一味的拒绝与唾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