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在无数人的幻想中,古代皇帝的后宫是最美好的天堂,因为那里不仅代表着女人地位的极致,同时也代表着男人享受的极致。不过,想要进入后宫,要么只能以女人之身,要么只能变成不男不女的太监,这成为了很多人的尴尬。

不过,在皇帝的后花园中,那些男人们也不完全是宦官,还会出现一些阳刚的男性,这些人被称为大内侍卫。在史书记载中,这些特殊的人群护卫着后宫安全,被誉为最忠诚最强悍的部队。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很多影视作品,这些人物能够与飞檐走壁的叶孤城等人大战,能够保护紫禁之巅而不受威胁,可谓威风八面。不过,影视作品终究是虚构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这些彪悍的男儿们,又有着什么样的经历呢?他们又是否有着另类的特权呢?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聊一聊。

关于清朝的大内侍卫,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按照满语,侍卫被翻译成虾,他们是追随大汗的直属部队。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他们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明军将军的护卫军,曾经多次在战场中保护努尔哈赤。

不过,随着清朝逐渐强大以至于建立政权,这些侍卫部队逐渐的由一支和军队挂钩的部队,变成了一支正式的守护队伍。

从史书记载来看,最早的改革应该开始于顺治皇帝初期,那时候清朝已经正在入关,又在多尔衮手中不断的完善汉制。所以,关于侍卫部队,已经由原先的军队变成了宫廷的护卫队,并且展开了正式的选拔。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在那时候,选拔的标准是以正黄旗和镶黄旗为基础,只有这两类人才能够入主皇宫,当然这里面也隐含了顺治帝和多尔衮的斗争。

不过,即使是如此,早期挑选出来的大内侍卫,也个个绝对忠诚于皇帝。而且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所以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年轻人多数经历过战争,身上有血煞之气,这是绝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再到后来,顺治皇帝打败了多尔衮的残余势力,他掌握了整个八旗部队,而且还建立了蒙汉八旗,于是关于侍卫军的人数又一次扩大,不过也依旧设立了一个门槛,那就是,必须要上三旗的人才能入选,分别是正黄,镶黄以及正白,不过这些人开始享有特权。

那么这些人有什么权利呢?一般而言,他们大多可以以皇帝钦差的名义办事,地方官员必须对其尊敬三分。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这些人在办案的时候可以行使司法权,甚至杀人不偿命。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威名赫赫之下,早期的这些大内侍卫,颇有一种明朝锦衣卫的感觉。因为长时期跟随皇帝,这些人见惯了一二品的大臣,所以每次下来办事时,都如同鹰眼盯人一般,眼光所过之处,杀气肆虐,盛气凌人,那的确看着颇为吓人。

后来到康熙时期,大内侍卫有了丰富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大臣,甚至到后来还出现了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职务。

但有趣的是,康熙皇帝做事情,颇有些不拘一格,犹如当年设立南书房一般,他根本不对这些大类是为设立固定的人员和等级限制。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人如同明代的内阁成员,皇帝要用他们时,他们权势滔天,甚至敢拿大臣。但只要事情有变,也是抛之如草芥。

不过,由于康熙皇帝早年喜欢摔跤,并且也曾经暗算过鳌拜,所以在这一时期的侍卫,精神面貌特别足。虽然他手底下的人并没有真正参与战争,但不客气的说,这些人才是真正影视作品中的大内侍卫的形象。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有学者曾经考究,这些人很多都身披黄马褂,当然这些黄马褂并没有特权,只是荣誉服装。而且一个个虎背熊腰,手持宝刀,立于人后。至于武艺和身体素质方面,康熙皇帝时期,大内侍卫绝对达到了最佳水平,甚至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草原的摔跤高手,那也是一个顶四五个的人。

当然,这些大内侍卫在后期有了改变,道理很简单,被康熙皇帝后来的发展倾向于政治改革。因此,大内侍卫的成员逐渐变成了蒙古王公贵族,甚至是宗氏子弟,而原先主要是被皇帝赏识的优秀者数量出现了较大的缩水。

到了晚清时期,那些侍卫人员更加倾向于变成官员,他们基本继承了前代大内侍卫的样貌,和选拔特色,不过,大内侍卫有了明确的级别定义。

以当时的历史文献记录:领侍卫内大臣,这些人往往是正一品头衔,一般人数只有6个人,分别是上三旗中各挑选两人。紧接着就是侍卫处的侍卫,他们最厉害的是头等侍卫,也是一等侍卫,官职为正三品,大概有60人。紧接着就是二等侍卫,正四品,有150人。最后就是三等侍卫和蓝翊侍卫,这两个分别是正五品和正六品,一个为270人,另一个为90人。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从这些记录来看,大内侍卫已经不是纯粹的武夫,他们变成了正式的编制人员,而且多数都和家族利益挂钩。

当然,也许我们从数字中不能明确感受,但有一个人的经历却能够很好反映这一点,此人就是乾隆时期的和珅。

史书记载,在乾隆34年和珅参加科举失败以后,被袭封为三等轻车都尉。而借着这个机会,他最终于乾隆37年被授予三等侍卫,随后又被挑选为粘杆处的侍卫。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官职的打底,和珅的才华才逐渐体现,并且因为办事牢靠,终于被提拔为乾隆的仪仗队成员。

而又因为仪仗队接近乾隆,所以他又及时地抖机灵,让自己脱颖而出,又因为能够得到乾隆的信任,所以才在后来担任了管库大臣,然后一步步的爬到了总管内务府大臣的职位上。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可以说,和珅的发家历史就是从大内侍卫开始,而他的大内侍卫的特点不仅仅是虎背熊腰,武力不错,更为重要的是是他擅长揣摩上意,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才华,这才一飞冲天。

所以,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的大内侍卫和影视作品中有很大不同,早些年他们要于战场中保护努尔哈赤,这些人是最具有血腥气的,普通人根本无法接受他们的杀气。

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虎背熊腰,手持武器,每个人都面露凶光

之后康熙皇帝时期,大内侍卫武功高强而且炯炯有神,是气质最好的阶段。到晚清时期,大内侍卫多数都变成了和珅这样的人物,他们变成了官员属性的存在,更多的讲究个人才艺,而非单纯的武艺。不过为了门面功夫,他们也是各个体型很好,而且凶光外露,但更多的是内华不显。而这就是真实的大内侍卫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