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明末清初,葡、西、荷、英、法、美商船已屡屡东来,但康熙时为平定台湾郑氏政权,曾对香港及东南沿海施行「迁海」,后来乾隆时又限制海关而只准广州一口(包括澳门)对外通商,严行闭关自守政策。为了打开中国的通商大门,英国曾多次遣使来华叩关,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英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英使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但均不得要领。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抵广州,甚至与当局发生军事摩擦。中英数度外交往来未果,除有三跪九叩礼仪等矛盾外,主要是对自由贸易的立场迥异。乾隆帝曾对马嘎尔尼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有。」英国正发展资本主义对外经商以追逐巨利,而清廷却凭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严防列强渗透。在近代开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终难免一战。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十八世纪后期,中国仅广州一口通商,业务必须经中方的“行商”进行。当时主要有十三个行商,故称“十三行”。图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外贸区,从左到右依次是西班牙、美国、英国及荷兰的商馆。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鸦片战争前,清廷曾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但一些与外商交往的中国人,因工作需要,仍可自学外语。图为一口通商时期在广州印行的学习外语书籍,当时中国人每多称荷、英等西方人为「红毛」,此处「番话」应是英语。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英国自工业革命起,加紧开拓海外市场,偌大的中国成为其重要目标。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率领庞大使团到中国,就改善通商、设立使馆诸事会见乾隆帝。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北京,又至热河避暑山庄,,9月4日获乾隆帝接见。图为乾隆帝乘轿前往接见英国使团的情形。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清朝不明西方文化和国际形势,视英人来华为朝贡,要求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礼,马戛尔尼拒绝。几经交涉,清朝最终允许马戛尔尼只行单膝跪礼。乾隆帝对英使团招呼丰盛,但拒绝改善通商、设立使馆的要求。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马戛尔尼使团画师笔下的中国士兵。马戛尔尼之行并非毫无收获,其随行人员将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用文字和图画记下,大大增加了英国对中国的了解,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落后的一面。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马戛尔尼使团画师笔下的中国戏剧表演。使团不单留意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也留意文化与艺术,充分反映当时英国外交人员视野之广阔和深入。相反,中国在马戛尔尼使华之后,依然自视为天朝上国,国际视野毫无寸进。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嘉庆元年(1796)四月十四日,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报擒获白莲教首领。嘉庆初年,白莲教大规模起事,历时九年(1796-1804),史家一般视这次民变为清朝中衰的标志。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1816年,英国再就通商诸事,派阿美士德率团访华,但因三跪九叩礼等争议,嘉庆帝最终没有接见阿美士德,令是次出使无功而还。图为阿美士德使团绘制的天津海河楼景色。

(二)英国贸易扩张与叩门

1834年,英国再向中国敲门,派驻华商务总监律劳卑出使。他先抵澳门,但违反中国的规定擅进广州,引发争执,甚至爆发军事磨擦。律劳卑最后被迫退回澳门,不久在当地病逝。英国三次遣使失败,遂生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议。图为律劳卑像及香港历史博物馆藏的律劳卑纪念碑。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