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史卷四2: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和苏联的兵力部署

作者:二战史资深研究者

第二章 德侵苏战争之战前部署

1941年6月22日,是二战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场最强大的闪电战从天而降,迅速席卷苏联大地,几百万虎狼之师、几千辆坦克、几千架飞机,铺天盖地,冲杀而来,要给人间制造更大的侵略灾难了。被侵略者毫无准备,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被迫后撤,国土沦丧,人民遭难。

第一节 法西斯德军

上一卷我们已经介绍了侵略和反侵略双方战前的各项准备,一方早已将侵略之刃擦亮,只待其统帅部一声令下,砍杀过来,另一方则反侵略指导思想不对,准备有误,还处于懵懂犹豫之中。还是老规矩,下面我们着重介绍战争双方的具体战役部署和意图。上一卷我们已经介绍了,法西斯德国为这场最强大的闪电战配备了460万军队、4000多辆坦克、约4000架飞机以及海量的其他武器装备,如果再加上仆从国军队,总兵力达到550万人。

二战史卷四2: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和苏联的兵力部署

巴巴罗萨计划

法西斯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在从黑海到北冰洋的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展开,其中从黑海到波罗的海的两千余公里战线上,法西斯德军部署了它的主力军队:“中央”、“北方”、“南方”三个集团军群,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它们的进攻将分别指向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这三个苏联国土上的主要方向。他们的行动方针依然是突然袭击,纵深突破,高速推进,迅猛冲杀,争取在苏联西部地区消灭苏军主力,不给其重新组织防御的机会,并夺占上述三地。德军最终要推进到所谓的AA线(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线)。该线以西大约是苏联富庶之地——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地区,该线以东的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大约是苏联的贫瘠之地,法西斯意图就是夺占苏联富庶之地,把打败后的苏联残余力量赶到贫瘠之地,之后再用其他方法(空袭乌拉尔工业区等)消灭之,而主力军队完成侵苏任务后转用其他方向。这就是法西斯德军侵苏战争的整个设想。

苏联西部地处广袤的东欧大平原,所以整体地势平坦,间或有一些高地丘陵,不过平原又被茂密的森林和大片的沼泽地所覆盖,这又给机械化作战带来不利影响。北至列宁格勒、南至整个白俄罗斯都有大片的沼泽地,著名的波列西耶沼泽(即普里皮亚季河,位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交界地带)成为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自然分界线,大家都有意避开这个不好走的地方。在此我们还有必要记住两条河流:西德维纳河(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这两条河均发源于莫斯科以西的高地地区,西德维纳河经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陶格夫匹尔斯,最后在里加入海;第聂伯河经斯摩棱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基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在赫尔松入海,其中在基辅以南它形成了一个大弯曲部。两河在其上游地区正好夹着著名的古战场斯摩棱斯克,这是通往莫斯科的捷径。法西斯德军预计在这两条河以西地区歼灭苏军主力,防止苏军在这里重新组织防御,为实现下一步作战目的打下基础。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担任主攻莫斯科的任务,它的实力也最强大。它下辖两个集团军(4、9集团军)和两个坦克集群(2、3坦克集群),共50个师,其中9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合计145万余部队、2156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这里我们说一下坦克集群这个编制,在西线战役时,法西斯德军编成了一个克勒斯特坦克集群,现在侵苏战役中,这样的坦克集群就变成了四个,“中央”集团军群就拥有两个,法西斯的突击力量——坦克摩托化部队将大部编入这四个集群中,实现这支突击力量更大规模集中。

“中央”集团军群在戈乌达普(苏瓦乌基)到符沃达瓦五百公里边境地区展开,对面就是苏军的西方特别军区,这个军区显然守卫一条特别不利的防线,即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一步行动就是要突破这个突出部的两翼,急速向明斯克进攻,然后在明斯克以西包围歼灭苏军西方特别军区。具体来说,第2坦克集群和紧随其后的第4集团军、第3坦克集群和紧随其后的第9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面突破防线并包围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还是老规矩,坦克集群在前边高速冲杀,打乱敌人防御体系,进入战役纵深,开辟前进通道,而集团军紧随其后,负责包围歼灭敌人,收获战役成果。接下来,“中央”集团军群将向波洛茨克到莫吉廖夫之间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上游地区进攻,攻占斯摩棱斯克,不给敌人重新组织防御的机会。至于再下一步,按理说应该夺取莫斯科了,不过“巴巴罗萨”计划对此却另有安排。

“巴巴罗萨”计划实际上把侵苏战局以普里皮亚季沼泽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部分,以北部分是由“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协力实施。“中央”军进到斯摩棱斯克后,向北进攻协助“北方”军攻占列宁格勒,完成了这一步后它才能回师莫斯科,“只有俄军的抵抗突然而迅速地崩溃时,才可努力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即同时攻占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上一卷我们就指出,纳粹统帅部内部就德军主攻方向存在分歧,希特勒更属意南北两个方向,陆军司令部则要求直取莫斯科,这就导致“中央”军的使用方向出现模糊,到底是直取莫斯科还是先取列宁格勒再取莫斯科,实际上没有定下来的,这全赖被侵略者的抵抗程度如何,被侵略者抵抗强烈,希特勒的想法就会占主导地位,反之,陆军司令部的想法就会获得实现。

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两个集团军(16、18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群(第4坦克集群),共29个师,其中3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师,合计78万多部队、679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它在波罗的海沿岸到戈乌达普230公里的边境地区展开,对面就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该军的进攻分左右两翼:右翼由第4坦克集群和16集团军构成,向陶格夫匹尔斯和奥波奇卡方向进攻,显然是要形成大包围态势,阻止苏军从波罗的海沿岸东撤并消灭之;左翼由18集团军构成,首先向里加方向突击,继而进攻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普斯科夫以南),任务同样是阻止苏军东撤并消灭之,并攻占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为同苏军波罗的海舰队作战,保障“北方”军的战斗活动,德军在波罗的海投入百艘作战舰艇,有潜艇、护卫舰、布雷舰、鱼雷艇等。

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3个集团军(6、11、17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群(第1坦克集群),共41个师,其中5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师,合计约97.2万德军部队、728辆德军坦克,从波列西耶沼泽地到黑海的1300多公里的边境地区展开,对面就是苏军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另外还有罗马尼亚的两个集团军(3、4集团军)和匈牙利军队在这一地区展开,合计40万部队,它们也归“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南方”军虽然战线漫长,但其主力军队(第1坦克集群、6集团军、17集团军)却集中于狭窄的左翼,准备从波列西耶到佩列梅什利之间突破苏军防御,然后向基辅方向进攻,并进而向第聂伯河大弯曲部进攻,在该河以西包围消灭苏军,而后渡第聂伯河继续向东进攻。右翼军队(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先是积极牵制苏军,待左翼取得进展时转入进攻。战争开始前,黑海没有德军舰艇,罗马尼亚在这里部署有驱逐舰、辅助巡洋舰、潜艇等,可用于支援其陆军作战。

说了主要侵略方向部署,下面我们再看看次要方向——从芬兰湾到北冰洋的苏芬边界上的部署。这是一条法西斯德军和芬兰军队联合组成的战线。德军人马就是法尔肯霍夫将军的“挪威”独立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的核心部分就是当年入侵挪威的人马,它下辖3个军:两个德国军(“挪威”山地步兵军和36军)分别进攻摩尔曼斯克和坎达拉克沙,还有一个芬兰军(3军)进攻科斯田加和乌赫塔(均在坎达拉克沙南边)。芬军人马(扣除暂归德军指挥的)有两个集团军即卡累利阿集团军和东南集团军,前者进攻奥涅加湖和拉加多湖之间的地区,后者进攻拉加多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它们将与“北方”集团军群合力从南北两面包围列宁格勒。这条战线的对面就是苏军的列宁格勒军区。

上面的部署表明法西斯德军将展开一场全面而有重点的侵略进攻,它就是要让一场全面打击降临苏联大地,加于苏联人民。除了上述一线军队外,德军统帅部还直接掌握26个师(其中2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的预备队(另外德军还有十来个警察师负责后方警戒),另外意大利法西斯和其他仆从国的军队也可以算在法西斯德军预备队范围内。而集团军群那里基本没有预备队,所有军队全部投入战斗,只是在集团军和坦克集群共同作战地带,天然地就形成了两个梯队的战役布势【注1】,即坦克集群在前,集团军在后,另外在这种场合下,集团军和坦克集群内部也会做两个或多个梯队的战役布势,这一方面是由兵力集中和战线狭窄造成的,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军队深入敌境后要遂行包围歼灭任务,翼侧战线必然会拉长,只有提前做好梯次部署才能应对这一局面。【注1:战役布势,简单地说,就是战役中的兵力部署,不过在过去的苏联文献中更多地是指,进攻军队做怎样的纵深配置,是军队一次性全部投入战斗即进攻军队做一个梯队部署,还是分多个批次投入战斗即进攻军队做多个梯队部署,首先投入第一梯队,第二、第三梯队等根据情况投入战斗。成一个梯队进攻更适合闪电战这种场合,被侵略者越是没有准备,侵略者就越要集中最大力量并一次性全部投入,速战速决,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之机。相反,防御者越是做好准备,进攻部署就越要加大纵深,成多个梯队,逐步投入,当然这种场合也就没有法西斯及其闪电战的侵略机会了。】

法西斯德军将出动四个航空队支援各个方向作战,第1、2、4、5航空队分别支援“北方”、“中央”、“南方”集团军群和“挪威”集团军,支援“中央”军的第2航空队自然实力最强,有1600架飞机,其余第1、4、5航空队分别有760架、约1000架、240架飞机,另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各出动307架、600架和50架飞机(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可能是德国提供航空队归它们指挥)。德国空军首要任务自然是夺取制空权,方法就是一开战就大规模轰炸机场,不给被侵略者空军以反击机会;第二个任务自然是支援陆军作战,轰炸被侵略者及其军队的一切重要目标——当然也包括被侵略者的人民,从空中打压被侵略者的力量,确保其陆军顺利进攻。开战初空军不可袭击苏联工业目标,而要保护好这些工业目标,以便闪电战一胜就可以迅速利用这些工业能力。实际上法西斯德国每次发动新的战争前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是法西斯德国版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啊,战争的目的是掠夺,都打光了,如何掠夺?不过法西斯德国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那是要彻底破坏的,绝不给被侵略者留下一草一木,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它的掠夺难道会给被侵略者留下一草一木?

第二节 苏联红军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爆发前苏军的部署,和整个国家的反侵略状态一致,此时的苏军处于某种正在部署的状态中而非部署停当的状态中,至于这种正在部署的状态具体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下面就会见分晓。总之,这种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防御敌人进攻的状态,更多的是其忽略战略防御和战争初期问题而未能正视敌强我弱现实的必然结果。

在西部边境地区,苏军有了五个军区,从北向南依次为: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这个军区连同它们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军队共268万人、171个师、3.7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475辆T-34坦克和KV-1坦克和万辆以上旧式坦克【注1】、1540架新式飞机和超过八千架旧式飞机。另外西部海域还有三个舰队:部署在北冰洋的北方舰队、部署在列宁格勒和芬兰湾的波罗的海舰队以及黑海舰队,三个舰队共22万人、182艘主要舰艇(3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45艘驱逐舰和127艘潜艇)。西部边境地区还部署着边防部队和内卫部队,约10万人。这样苏军在西部地区的兵力就是300万人。当时苏军总兵力是537万人,其中陆军(含防空军)455万人,空军48万人,海军34万人,海军主要舰艇276艘,陆军拥有6.7万火炮和迫击炮,至于坦克和飞机的总数,我们就不想多说了。【注1:根据相关资料,其中八成以上的坦克需要修理。】

“中央”集团军群对面的西部特别军区守卫着从立陶宛南部边境(格罗德诺附近)到普里皮亚季河470公里的战线,掩护着后边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下辖24个步兵师、12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和2个骑兵师,合计44个师、62.5万人、2900辆坦克。该军区有三个集团军(3、4、10集团军)部署在边境地区(这种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集团军也被称为掩护集团军),其中3、10集团军就部署在比亚为斯托克突出部,第4集团军部署在普里皮亚季河北边,三个集团军共辖27个师。而13集团军尚在组建中,在明斯克、莫吉廖夫等后方地区。另外军区本身还直辖大量部队作为其第二梯队和预备队。

在“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和中间对面的基辅特别军区守卫着从普里皮亚季河到利普卡内(切尔诺夫策附近)860公里的战线,掩护着后边的乌克兰工业区。它下辖32个步兵师、16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和2个骑兵师,合计58个师、86.46万人、5465辆坦克。4个掩护集团军(5、6、26、12集团军)从北向南依次部署在边境地区,共辖30个师。同样军区下辖大量直属部队作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同时两个集团军(16和19集团军)也开始部署在该军区的后方(不过战争爆发后它们又被紧急调往西部特别军区那里)。

“北方”集团军群对面的波罗的海特别军区守卫着从波罗的海到立陶宛南部边境300公里的战线,下辖25个师和1个步兵旅(其中4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44万人、1549辆坦克,两个掩护集团军(8、11集团军)部署在边境地区,共辖19个师。27集团军尚在普斯科夫以北地区组建中,另外该军区还协助波罗的海舰队守卫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沿海地区,波罗的海舰队驻泊在塔林(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列宁格勒附近)、利耶帕亚、芬兰的汉科半岛等地。

以上三个特别军区是苏联西部军队的主力,它们守卫着1600公里的国境线,占西部陆地国境线总长的47%,它们集中了西部边境全部师的74%(171个师中的127个师)、全部火炮和迫击炮的73%,全部坦克的89%,全部飞机的68%,总体来说,苏军西部75%的兵力兵器守着国境线的这一关键部分。

敖德萨军区在基辅军区南面,守卫地区直达多瑙河口的黑海沿岸,战线长度480公里,另外它还要与黑海舰队(包括多瑙河区舰队)协同守卫从多瑙河河口到刻赤海峡的黑海北岸。该军区下辖13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和3个骑兵师,合计22个师、34万人、1011辆坦克。战争爆发后该军区的部队合编为第9集团军,另从基辅军区抽调一部人马组成18集团军也归该军区指挥。

列宁格勒军区下辖7、14、23集团军,合计21个师和1个步兵旅(其中4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42.6万人、1857辆坦克。它会同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部分兵力守卫着苏芬边境线和爱沙尼亚北部沿海地区,这里陆地国境线1300公里,海疆380公里。23集团军守卫着卡累利阿地峡以西国境线,会同波罗的海舰队从北面和西面掩护着列宁格勒,其对面就是芬兰东南集团军。第7集团军守卫着彼得罗扎沃茨克以西国境线,其对面就是芬兰的卡累利阿集团军。14集团军会同北方舰队守卫着摩尔摩斯克和坎达拉克沙方向。

上述五个军区和三个舰队连同它们的空军和防空军构成了苏联武装力量抵御侵略的第一战略梯队,而这一战略梯队内部又分成多个梯队,广布于西部战区的纵深内。首先守卫在战线最前沿应该是十万边防和内卫部队,然后就是各军区的第一梯队——三个特别军区部署在一线的那九个掩护集团军,这九个掩护集团军共辖76个师,约占三个特别军区127个师的60%。而这些掩护集团军又分为两个梯队:其第一梯队师(多为步兵师)在战争到来时还驻在离计划展开地区8-20公里的训练营内,只有少数部队部署在紧靠国境线的地方;其第二梯队师(多半由机械化军即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组成)距边界50-100公里。掩护集团军的后边就是各军区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它们更是远在100-400公里的地方。

苏军之所以做这样的大纵深部署,首先和它的军队仍处于正在部署状态有关——许多部队是准备进一步前调到靠近边境的地方,而更深层次的却是它的指导思想使然。它既然轻视战争初期问题,既然没有真正认识到敌强我弱的现实,那么它部署在一线的力量自然就是会薄弱,它自认为这点力量足够挡住敌人最初的突击。依靠各掩护集团军特别是它们的第一梯队的“有力”抵抗,它就可以从容地从纵深抽调力量加入战争,而这些抽调来的力量并不是加入掩护集团军第一梯队的防御,而是一开始就展开反攻,不但要把侵略者打回去,更要迅速把战火引向侵略者的土地。因而一线弱纵深强的部署又和苏军轻战略防御重战略进攻的思想一脉相承,薄弱的一线紧紧是用来防御的,强大的纵深才是用来进攻的。

至于外交上谨慎而为,避免过早卷入战争的想法,至于军队还处于改建、扩建、重建中,至于整支军队只有数量毫无质量,只有规模扩张毫无品质锤炼,至于西部新国境线需要重新开始战区建设,需要修建筑垒地域、防御工事、补给基地、机场、道路网、通信网等等,我们就不想说了,都说了很多了。好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想改变也不可能了,下面就看今后的努力了,今后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力挽狂澜,转败为胜,再创辉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