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史卷四2:蘇德戰争爆發前德國和蘇聯的兵力部署

作者:二戰史資深研究者

第二章 德侵蘇戰争之戰前部署

1941年6月22日,是二戰史上一個特殊的日子,一場最強大的閃電戰從天而降,迅速席卷蘇聯大地,幾百萬虎狼之師、幾千輛坦克、幾千架飛機,鋪天蓋地,沖殺而來,要給人間制造更大的侵略災難了。被侵略者毫無準備,猝不及防,損失慘重,被迫後撤,國土淪喪,人民遭難。

第一節 法西斯德軍

上一卷我們已經介紹了侵略和反侵略雙方戰前的各項準備,一方早已将侵略之刃擦亮,隻待其統帥部一聲令下,砍殺過來,另一方則反侵略指導思想不對,準備有誤,還處于懵懂猶豫之中。還是老規矩,下面我們着重介紹戰争雙方的具體戰役部署和意圖。上一卷我們已經介紹了,法西斯德國為這場最強大的閃電戰配備了460萬軍隊、4000多輛坦克、約4000架飛機以及海量的其他武器裝備,如果再加上仆從國軍隊,總兵力達到550萬人。

二戰史卷四2:蘇德戰争爆發前德國和蘇聯的兵力部署

巴巴羅薩計劃

法西斯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在從黑海到北冰洋的數千公裡的戰線上全線展開,其中從黑海到波羅的海的兩千餘公裡戰線上,法西斯德軍部署了它的主力軍隊:“中央”、“北方”、“南方”三個集團軍群,按照“巴巴羅薩”計劃,它們的進攻将分别指向莫斯科、列甯格勒、基輔這三個蘇聯國土上的主要方向。他們的行動方針依然是突然襲擊,縱深突破,高速推進,迅猛沖殺,争取在蘇聯西部地區消滅蘇軍主力,不給其重新組織防禦的機會,并奪占上述三地。德軍最終要推進到所謂的AA線(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線)。該線以西大約是蘇聯富庶之地——政治和經濟的主要地區,該線以東的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大約是蘇聯的貧瘠之地,法西斯意圖就是奪占蘇聯富庶之地,把打敗後的蘇聯殘餘力量趕到貧瘠之地,之後再用其他方法(空襲烏拉爾工業區等)消滅之,而主力軍隊完成侵蘇任務後轉用其他方向。這就是法西斯德軍侵蘇戰争的整個設想。

蘇聯西部地處廣袤的東歐大平原,是以整體地勢平坦,間或有一些高地丘陵,不過平原又被茂密的森林和大片的沼澤地所覆寫,這又給機械化作戰帶來不利影響。北至列甯格勒、南至整個白俄羅斯都有大片的沼澤地,著名的波列西耶沼澤(即普裡皮亞季河,位于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交界地帶)成為德軍“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的自然分界線,大家都有意避開這個不好走的地方。在此我們還有必要記住兩條河流:西德維納河(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這兩條河均發源于莫斯科以西的高地地區,西德維納河經維捷布斯克、波洛茨克、陶格夫匹爾斯,最後在裡加入海;第聶伯河經斯摩棱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基輔、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紮波羅熱,在赫爾松入海,其中在基輔以南它形成了一個大彎曲部。兩河在其上遊地區正好夾着著名的古戰場斯摩棱斯克,這是通往莫斯科的捷徑。法西斯德軍預計在這兩條河以西地區殲滅蘇軍主力,防止蘇軍在這裡重新組織防禦,為實作下一步作戰目的打下基礎。

博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擔任主攻莫斯科的任務,它的實力也最強大。它下轄兩個集團軍(4、9集團軍)和兩個坦克叢集(2、3坦克叢集),共50個師,其中9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合計145萬餘部隊、2156輛坦克和強擊火炮。這裡我們說一下坦克叢集這個編制,在西線戰役時,法西斯德軍編成了一個克勒斯特坦克叢集,現在侵蘇戰役中,這樣的坦克叢集就變成了四個,“中央”集團軍群就擁有兩個,法西斯的突擊力量——坦克摩托化部隊将大部編入這四個叢集中,實作這支突擊力量更大規模集中。

“中央”集團軍群在戈烏達普(蘇瓦烏基)到符沃達瓦五百公裡邊境地區展開,對面就是蘇軍的西方特别軍區,這個軍區顯然守衛一條特别不利的防線,即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中央”集團軍群的第一步行動就是要突破這個突出部的兩翼,急速向明斯克進攻,然後在明斯克以西包圍殲滅蘇軍西方特别軍區。具體來說,第2坦克叢集和緊随其後的第4集團軍、第3坦克叢集和緊随其後的第9集團軍分别從南北兩面突破防線并包圍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還是老規矩,坦克叢集在前邊高速沖殺,打亂敵人防禦體系,進入戰役縱深,開辟前進通道,而集團軍緊随其後,負責包圍殲滅敵人,收獲戰役成果。接下來,“中央”集團軍群将向波洛茨克到莫吉廖夫之間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上遊地區進攻,攻占斯摩棱斯克,不給敵人重新組織防禦的機會。至于再下一步,按理說應該奪取莫斯科了,不過“巴巴羅薩”計劃對此卻另有安排。

“巴巴羅薩”計劃實際上把侵蘇戰局以普裡皮亞季沼澤為界分為南北兩個相對獨立部分,以北部分是由“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協力實施。“中央”軍進到斯摩棱斯克後,向北進攻協助“北方”軍攻占列甯格勒,完成了這一步後它才能回師莫斯科,“隻有俄軍的抵抗突然而迅速地崩潰時,才可努力同時實作上述兩個目标”(即同時攻占莫斯科和列甯格勒)。上一卷我們就指出,納粹統帥部内部就德軍主攻方向存在分歧,希特勒更屬意南北兩個方向,陸軍司令部則要求直取莫斯科,這就導緻“中央”軍的使用方向出現模糊,到底是直取莫斯科還是先取列甯格勒再取莫斯科,實際上沒有定下來的,這全賴被侵略者的抵抗程度如何,被侵略者抵抗強烈,希特勒的想法就會占主導地位,反之,陸軍司令部的想法就會獲得實作。

勒布元帥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兩個集團軍(16、18集團軍)和一個坦克叢集(第4坦克叢集),共29個師,其中3個坦克師和3個摩托化師,合計78萬多部隊、679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它在波羅的海沿岸到戈烏達普230公裡的邊境地區展開,對面就是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特别軍區。該軍的進攻分左右兩翼:右翼由第4坦克叢集和16集團軍構成,向陶格夫匹爾斯和奧波奇卡方向進攻,顯然是要形成大包圍态勢,阻止蘇軍從波羅的海沿岸東撤并消滅之;左翼由18集團軍構成,首先向裡加方向突擊,繼而進攻普斯科夫和奧斯特羅夫(普斯科夫以南),任務同樣是阻止蘇軍東撤并消滅之,并攻占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為同蘇軍波羅的海艦隊作戰,保障“北方”軍的戰鬥活動,德軍在波羅的海投入百艘作戰艦艇,有潛艇、護衛艦、布雷艦、魚雷艇等。

龍德施泰特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3個集團軍(6、11、17集團軍)和一個坦克叢集(第1坦克叢集),共41個師,其中5個坦克師和4個摩托化師,合計約97.2萬德軍部隊、728輛德軍坦克,從波列西耶沼澤地到黑海的1300多公裡的邊境地區展開,對面就是蘇軍基輔特别軍區和敖德薩軍區。另外還有羅馬尼亞的兩個集團軍(3、4集團軍)和匈牙利軍隊在這一地區展開,合計40萬部隊,它們也歸“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南方”軍雖然戰線漫長,但其主力軍隊(第1坦克叢集、6集團軍、17集團軍)卻集中于狹窄的左翼,準備從波列西耶到佩列梅什利之間突破蘇軍防禦,然後向基輔方向進攻,并進而向第聶伯河大彎曲部進攻,在該河以西包圍消滅蘇軍,而後渡第聶伯河繼續向東進攻。右翼軍隊(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軍隊)先是積極牽制蘇軍,待左翼取得進展時轉入進攻。戰争開始前,黑海沒有德軍艦艇,羅馬尼亞在這裡部署有驅逐艦、輔助巡洋艦、潛艇等,可用于支援其陸軍作戰。

說了主要侵略方向部署,下面我們再看看次要方向——從芬蘭灣到北冰洋的蘇芬邊界上的部署。這是一條法西斯德軍和芬蘭軍隊聯合組成的戰線。德軍人馬就是法爾肯霍夫将軍的“挪威”獨立集團軍,這個集團軍的核心部分就是當年入侵挪威的人馬,它下轄3個軍:兩個德國軍(“挪威”山地步兵軍和36軍)分别進攻摩爾曼斯克和坎達拉克沙,還有一個芬蘭軍(3軍)進攻科斯田加和烏赫塔(均在坎達拉克沙南邊)。芬軍人馬(扣除暫歸德軍指揮的)有兩個集團軍即卡累利阿集團軍和東南集團軍,前者進攻奧涅加湖和拉加多湖之間的地區,後者進攻拉加多湖和芬蘭灣之間的卡累利阿地峽,它們将與“北方”集團軍群合力從南北兩面包圍列甯格勒。這條戰線的對面就是蘇軍的列甯格勒軍區。

上面的部署表明法西斯德軍将展開一場全面而有重點的侵略進攻,它就是要讓一場全面打擊降臨蘇聯大地,加于蘇聯人民。除了上述一線軍隊外,德軍統帥部還直接掌握26個師(其中2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的預備隊(另外德軍還有十來個警察師負責後方警戒),另外意大利法西斯和其他仆從國的軍隊也可以算在法西斯德軍預備隊範圍内。而集團軍群那裡基本沒有預備隊,所有軍隊全部投入戰鬥,隻是在集團軍和坦克叢集共同作戰地帶,天然地就形成了兩個梯隊的戰役布勢【注1】,即坦克叢集在前,集團軍在後,另外在這種場合下,集團軍和坦克叢集内部也會做兩個或多個梯隊的戰役布勢,這一方面是由兵力集中和戰線狹窄造成的,一方面考慮到這些軍隊深入敵境後要遂行包圍殲滅任務,翼側戰線必然會拉長,隻有提前做好梯次部署才能應對這一局面。【注1:戰役布勢,簡單地說,就是戰役中的兵力部署,不過在過去的蘇聯文獻中更多地是指,進攻軍隊做怎樣的縱深配置,是軍隊一次性全部投入戰鬥即進攻軍隊做一個梯隊部署,還是分多個批次投入戰鬥即進攻軍隊做多個梯隊部署,首先投入第一梯隊,第二、第三梯隊等根據情況投入戰鬥。成一個梯隊進攻更适合閃電戰這種場合,被侵略者越是沒有準備,侵略者就越要集中最大力量并一次性全部投入,速戰速決,不給敵人以任何喘息之機。相反,防禦者越是做好準備,進攻部署就越要加大縱深,成多個梯隊,逐漸投入,當然這種場合也就沒有法西斯及其閃電戰的侵略機會了。】

法西斯德軍将出動四個航空隊支援各個方向作戰,第1、2、4、5航空隊分别支援“北方”、“中央”、“南方”集團軍群和“挪威”集團軍,支援“中央”軍的第2航空隊自然實力最強,有1600架飛機,其餘第1、4、5航空隊分别有760架、約1000架、240架飛機,另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各出動307架、600架和50架飛機(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可能是德國提供航空隊歸它們指揮)。德國空軍首要任務自然是奪取制空權,方法就是一開戰就大規模轟炸機場,不給被侵略者空軍以反擊機會;第二個任務自然是支援陸軍作戰,轟炸被侵略者及其軍隊的一切重要目标——當然也包括被侵略者的人民,從空中打壓被侵略者的力量,確定其陸軍順利進攻。開戰初空軍不可襲擊蘇聯工業目标,而要保護好這些工業目标,以便閃電戰一勝就可以迅速利用這些工業能力。實際上法西斯德國每次發動新的戰争前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這是法西斯德國版的“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是啊,戰争的目的是掠奪,都打光了,如何掠奪?不過法西斯德國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那是要徹底破壞的,絕不給被侵略者留下一草一木,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它的掠奪難道會給被侵略者留下一草一木?

第二節 蘇聯紅軍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戰争爆發前蘇軍的部署,和整個國家的反侵略狀态一緻,此時的蘇軍處于某種正在部署的狀态中而非部署停當的狀态中,至于這種正在部署的狀态具體是怎樣的一種狀态,我們下面就會見分曉。總之,這種狀态不能簡單地了解為防禦敵人進攻的狀态,更多的是其忽略戰略防禦和戰争初期問題而未能正視敵強我弱現實的必然結果。

在西部邊境地區,蘇軍有了五個軍區,從北向南依次為:列甯格勒軍區、波羅的海沿岸特别軍區、西部特别軍區、基輔特别軍區和敖德薩軍區,這個軍區連同它們的空軍和國土防空軍隊共268萬人、171個師、3.7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475輛T-34坦克和KV-1坦克和萬輛以上舊式坦克【注1】、1540架新式飛機和超過八千架舊式飛機。另外西部海域還有三個艦隊:部署在北冰洋的北方艦隊、部署在列甯格勒和芬蘭灣的波羅的海艦隊以及黑海艦隊,三個艦隊共22萬人、182艘主要艦艇(3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45艘驅逐艦和127艘潛艇)。西部邊境地區還部署着邊防部隊和内衛部隊,約10萬人。這樣蘇軍在西部地區的兵力就是300萬人。當時蘇軍總兵力是537萬人,其中陸軍(含防空軍)455萬人,空軍48萬人,海軍34萬人,海軍主要艦艇276艘,陸軍擁有6.7萬火炮和迫擊炮,至于坦克和飛機的總數,我們就不想多說了。【注1:根據相關資料,其中八成以上的坦克需要修理。】

“中央”集團軍群對面的西部特别軍區守衛着從立陶宛南部邊境(格羅德諾附近)到普裡皮亞季河470公裡的戰線,掩護着後邊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下轄24個步兵師、12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和2個騎兵師,合計44個師、62.5萬人、2900輛坦克。該軍區有三個集團軍(3、4、10集團軍)部署在邊境地區(這種部署在邊境地區的集團軍也被稱為掩護集團軍),其中3、10集團軍就部署在比亞為斯托克突出部,第4集團軍部署在普裡皮亞季河北邊,三個集團軍共轄27個師。而13集團軍尚在組建中,在明斯克、莫吉廖夫等後方地區。另外軍區本身還直轄大量部隊作為其第二梯隊和預備隊。

在“南方”集團軍群左翼和中間對面的基輔特别軍區守衛着從普裡皮亞季河到利普卡内(切爾諾夫策附近)860公裡的戰線,掩護着後邊的烏克蘭工業區。它下轄32個步兵師、16個坦克師、8個摩托化師和2個騎兵師,合計58個師、86.46萬人、5465輛坦克。4個掩護集團軍(5、6、26、12集團軍)從北向南依次部署在邊境地區,共轄30個師。同樣軍區下轄大量直屬部隊作為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同時兩個集團軍(16和19集團軍)也開始部署在該軍區的後方(不過戰争爆發後它們又被緊急調往西部特别軍區那裡)。

“北方”集團軍群對面的波羅的海特别軍區守衛着從波羅的海到立陶宛南部邊境300公裡的戰線,下轄25個師和1個步兵旅(其中4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44萬人、1549輛坦克,兩個掩護集團軍(8、11集團軍)部署在邊境地區,共轄19個師。27集團軍尚在普斯科夫以北地區組建中,另外該軍區還協助波羅的海艦隊守衛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沿海地區,波羅的海艦隊駐泊在塔林(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列甯格勒附近)、利耶帕亞、芬蘭的漢科半島等地。

以上三個特别軍區是蘇聯西部軍隊的主力,它們守衛着1600公裡的國境線,占西部陸地國境線總長的47%,它們集中了西部邊境全部師的74%(171個師中的127個師)、全部火炮和迫擊炮的73%,全部坦克的89%,全部飛機的68%,總體來說,蘇軍西部75%的兵力兵器守着國境線的這一關鍵部分。

敖德薩軍區在基輔軍區南面,守衛地區直達多瑙河口的黑海沿岸,戰線長度480公裡,另外它還要與黑海艦隊(包括多瑙河區艦隊)協同守衛從多瑙河河口到刻赤海峽的黑海北岸。該軍區下轄13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和3個騎兵師,合計22個師、34萬人、1011輛坦克。戰争爆發後該軍區的部隊合編為第9集團軍,另從基輔軍區抽調一部人馬組成18集團軍也歸該軍區指揮。

列甯格勒軍區下轄7、14、23集團軍,合計21個師和1個步兵旅(其中4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42.6萬人、1857輛坦克。它會同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部分兵力守衛着蘇芬邊境線和愛沙尼亞北部沿海地區,這裡陸地國境線1300公裡,海疆380公裡。23集團軍守衛着卡累利阿地峽以西國境線,會同波羅的海艦隊從北面和西面掩護着列甯格勒,其對面就是芬蘭東南集團軍。第7集團軍守衛着彼得羅紮沃茨克以西國境線,其對面就是芬蘭的卡累利阿集團軍。14集團軍會同北方艦隊守衛着摩爾摩斯克和坎達拉克沙方向。

上述五個軍區和三個艦隊連同它們的空軍和防空軍構成了蘇聯武裝力量抵禦侵略的第一戰略梯隊,而這一戰略梯隊内部又分成多個梯隊,廣布于西部戰區的縱深内。首先守衛在戰線最前沿應該是十萬邊防和内衛部隊,然後就是各軍區的第一梯隊——三個特别軍區部署在一線的那九個掩護集團軍,這九個掩護集團軍共轄76個師,約占三個特别軍區127個師的60%。而這些掩護集團軍又分為兩個梯隊:其第一梯隊師(多為步兵師)在戰争到來時還駐在離計劃展開地區8-20公裡的訓練營内,隻有少數部隊部署在緊靠國境線的地方;其第二梯隊師(多半由機械化軍即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組成)距邊界50-100公裡。掩護集團軍的後邊就是各軍區的第二梯隊和預備隊,它們更是遠在100-400公裡的地方。

蘇軍之是以做這樣的大縱深部署,首先和它的軍隊仍處于正在部署狀态有關——許多部隊是準備進一步前調到靠近邊境的地方,而更深層次的卻是它的指導思想使然。它既然輕視戰争初期問題,既然沒有真正認識到敵強我弱的現實,那麼它部署在一線的力量自然就是會薄弱,它自認為這點力量足夠擋住敵人最初的突擊。依靠各掩護集團軍特别是它們的第一梯隊的“有力”抵抗,它就可以從容地從縱深抽調力量加入戰争,而這些抽調來的力量并不是加入掩護集團軍第一梯隊的防禦,而是一開始就展開反攻,不但要把侵略者打回去,更要迅速把戰火引向侵略者的土地。因而一線弱縱深強的部署又和蘇軍輕戰略防禦重戰略進攻的思想一脈相承,薄弱的一線緊緊是用來防禦的,強大的縱深才是用來進攻的。

至于外交上謹慎而為,避免過早卷入戰争的想法,至于軍隊還處于改建、擴建、重建中,至于整支軍隊隻有數量毫無品質,隻有規模擴張毫無品質錘煉,至于西部新國境線需要重新開始戰區建設,需要修建築壘地域、防禦工事、補給基地、機場、道路網、通信網等等,我們就不想說了,都說了很多了。好了,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想改變也不可能了,下面就看今後的努力了,今後繼續努力依然可以力挽狂瀾,轉敗為勝,再創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