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作者:老乐说历史

如今,提到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基本含有贬义,主要是指某人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干一些法律法规不允许,公序良俗不接受的事儿。跟“肆无忌惮”这个成语有相似之处。但是,就像很多成语一样,明目张胆早期本来也是个褒义词,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越来越习惯了它的“新意”,而不再考虑其本意。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早在唐朝时,有位刚正直言的名臣韦思谦,他在唐高宗一朝担任监察御史,到了武则天时期,更是官至宰相。此人敢于仗义执言,连帝王有过错,也勇于劝谏,这样的人,想不得罪人都难。结果,因为一次弹劾权贵后,给自己惹下了麻烦,被唐高宗李治贬官。等到亲戚朋友去探望他,劝他注意一下自己的脾气时,韦大人留下了铁骨铮铮的名言: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容忍不合理的事儿发生,哪还有功夫顾得上个人得失?大丈夫就得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只顾着保护自己和一家老小的安全?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比起韦思谦,宋哲宗时期的刘安世更富有传奇色彩,他也是个直肠硬汉,身为司马光的弟子,又是苏轼和苏辙这样的大文豪的好友,他身上自然不了读书人的争气,更深受老师倔强的影响。所以在宋哲宗一朝担任谏义大夫的时候,就立下志愿——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这样一个人,当然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而且宋朝向来是厚待文人士大夫的,所以他直谏帝王,弹劾大臣,几乎无所顾忌。宋哲宗的满朝文武,一时间都挺怕他的,甚至将他称为“殿上虎”,可见其影响力。但是,这样的忠直之臣,在那个年代,得罪人是必然的,所以等到章惇掌权以后,刘安世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一再遭贬,远离京城。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但章惇这种人也不可能强横一时,因为他的一句“端王轻佻”,使得这位端王在成为宋徽宗以后,自然也就终结了章惇的飞扬跋扈。章惇一倒,被他排挤的那些人,很快就得到了赦免,刘安世也在其中。但刘安世这种人,在宋徽宗一朝,又怎么可能被蔡京等人为首的核心权力圈所容纳呢?兼之当时他年老体衰,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国效力了。几年之后,刘安世去世,被葬在祥符县,又过了两年,金国攻占祥符,金兵免不了去各地挖坟掘墓,搜刮好处。可是,打开刘安世的棺椁时,吓了一跳,因为时隔这么久,刘安世的面貌依然如生。惊得金人高呼,这是个奇人!只能盖上棺盖,匆匆离去。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两年,开棺后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惊:这是奇人

虽说这样的故事难免夸张,但更不符合我们的惯常认知。但是,作为一代名臣,正人君子,刘安世的遗愿就是以一个十全十美的形象,去九泉之下见恩师司马光。所以,我们更希望,这样的故事是真的,也更加对得起这位先贤的毕生夙愿——永远明目张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