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如今,提到明目張膽這個成語,基本含有貶義,主要是指某人公開地,毫無顧忌地幹一些法律法規不允許,公序良俗不接受的事兒。跟“肆無忌憚”這個成語有相似之處。但是,就像很多成語一樣,明目張膽早期本來也是個褒義詞,隻不過随着時間的流逝,大家越來越習慣了它的“新意”,而不再考慮其本意。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早在唐朝時,有位剛正直言的名臣韋思謙,他在唐高宗一朝擔任監察禦史,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官至宰相。此人敢于仗義執言,連帝王有過錯,也勇于勸谏,這樣的人,想不得罪人都難。結果,因為一次彈劾權貴後,給自己惹下了麻煩,被唐高宗李治貶官。等到親戚朋友去探望他,勸他注意一下自己的脾氣時,韋大人留下了鐵骨铮铮的名言:作為一個正直的人,不能容忍不合理的事兒發生,哪還有功夫顧得上個人得失?大丈夫就得明目張膽,報效國家,豈能庸庸碌碌,隻顧着保護自己和一家老小的安全?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比起韋思謙,宋哲宗時期的劉安世更富有傳奇色彩,他也是個直腸硬漢,身為司馬光的弟子,又是蘇轼和蘇轍這樣的大文豪的好友,他身上自然不了讀書人的争氣,更深受老師倔強的影響。是以在宋哲宗一朝擔任谏義大夫的時候,就立下志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這樣一個人,當然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而且宋朝向來是厚待文人士大夫的,是以他直谏帝王,彈劾大臣,幾乎無所顧忌。宋哲宗的滿朝文武,一時間都挺怕他的,甚至将他稱為“殿上虎”,可見其影響力。但是,這樣的忠直之臣,在那個年代,得罪人是必然的,是以等到章惇掌權以後,劉安世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一再遭貶,遠離京城。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但章惇這種人也不可能強橫一時,因為他的一句“端王輕佻”,使得這位端王在成為宋徽宗以後,自然也就終結了章惇的飛揚跋扈。章惇一倒,被他排擠的那些人,很快就得到了赦免,劉安世也在其中。但劉安世這種人,在宋徽宗一朝,又怎麼可能被蔡京等人為首的核心權力圈所容納呢?兼之當時他年老體衰,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為國效力了。幾年之後,劉安世去世,被葬在祥符縣,又過了兩年,金國攻占祥符,金兵免不了去各地挖墳掘墓,搜刮好處。可是,打開劉安世的棺椁時,吓了一跳,因為時隔這麼久,劉安世的面貌依然如生。驚得金人高呼,這是個奇人!隻能蓋上棺蓋,匆匆離去。

一位北宋名臣去世兩年,開棺後依然面貌如生,金人大驚:這是奇人

雖說這樣的故事難免誇張,但更不符合我們的慣常認知。但是,作為一代名臣,正人君子,劉安世的遺願就是以一個十全十美的形象,去九泉之下見恩師司馬光。是以,我們更希望,這樣的故事是真的,也更加對得起這位先賢的畢生夙願——永遠明目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