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让小编来带你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在萨尔浒这个时间段明军控制开原、铁岭、抚顺、抚顺关、清河、宽甸、瑗阳,内线有辽阳、沈阳为枢,就努尔哈赤五万人,集中精兵为运动战为重点战作准备,马林、李如柏、杜松、刘綎诸部相互连动,必要时放弃堡垒以拖住努尔哈赤,基本上可以让努尔哈赤无功而返,甚至创造机会进行重点打击,这是萨尔浒明军可以把握的基本事态,主动出击的最大问题还是补给不足,就会必然分兵,而努尔哈赤部一旦无功而返,就会导致粮食不足而财帛过剩,虽然明军这边也好不到哪去,但至少有生力量得到维持,战局可以免于糜烂。

万历四十七年的后金不是天启年间的后金,万历四十七年的后金没多少炮,攻坚实力太弱,攻城消耗过大,反而乐于野,野战的最大目的是要减少白银投入,以维持辽东经济运转,求得喘息的机会,在多方努力和运输下控制辽东物价,而战略目标是使努尔哈赤无功而返,努尔哈赤自身财政的恶化,其实不需要赢的多大,甚至一定程度上不需要赢,只需要消耗努尔哈赤的物资就可以了,辽东经济圈特点决定了离开内地经济联系什么都不是,建州这种奴尔干地区的地方就更是这样了。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萨尔浒之战后第二年,辽东米价暴涨到一石四两,而且后边还有更贵的,在这种情况下,发银子的明军军饷缩水是很严重,而在当时已经有明朝官员提出不缺银子,缺粮的问题,但是明朝迟迟没有反应过来,还向辽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处理粮价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直到孙承宗侵略辽东,军屯50万亩,而之后明军和后金的战绩就是守城守得住,野战也战的稳了,只不过很快后方农民军又起来了,然后明朝又削弱了对辽东的投入,否则如果就这样一步步塔防压过去,明朝的军屯一天天多起来,后金的资源一天天少起来,那么后金的覆灭,就是指日可待了。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其实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清朝由实物财政,刚刚转变为原额主义财政的明代留了很多过去的尾巴,明朝财政的核心是明朝的仓库,仓库研究是明朝财政的一把钥匙。而原额主义财政最大特点是遇事开征新税,就像明末的三饷和清末的厘金,都是由于正税不敷使用的产物,而且此时朝廷的财政收入,明朝末期约两千万两,清末甚至高达八千万两。所以我认为明朝末期的财政崩溃不是真正的财政崩溃,更不是财政体系的崩溃。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其实财政说到底是一个有强烈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政府经济活动,各项收入支出都有明细,尤其在唐朝末年以来原额主义改革到雍正完成以后财政体系下,才是本质,除了到清朝产生奏销制度,一些地方上有一定相对自主空间,在军事开支上也做了很多新的变通,以及康熙和雍正两朝财政收入从三千万两暴涨到六千万两,而支出变化并没有那么大以外,不管放哪朝哪代其实都没办法,清朝中期以前财政虽带有明显的预算决算色彩,但毕竟是以农业税为主体的财政,不可能实行明确的预算决算制度,更不可能玩得出赤字财政这种高端操作。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明朝留有一部分力役还没有变成代役钱,而且当时一些户籍类别的人的代役钱还不是巩固的制度,到清初才变成正式制度,这是很大一部分税金,清朝还把一些以前明朝加的和顺治朝加的税并入正赋,仅征收原额就比明朝高至少六七百万两,还有就是,清初原额是按万历年间为标准的摊派,而到了天启,崇祯年因为各种蠲免、人口损失,根本就收不到这么多,各个年岁情况不一样,但在顺治十八年摊入时直接按万历四十七年的数额并入。

在明朝的历史当中,明朝财政复杂程度远高于雍正改革以后的清朝,你知道吗?

其实在古代,激励商人往边地战区运粮的只有两种政策,一是汉文景两朝贵粟政策为代表的运粟赠爵和抵罪,二是明朝盐引制度为代表的运粮给盐,由此产生了商屯,否则商人是不会拿命去发战争财的,不过也不是没有,晋商就做了,只不过它是偷偷卖国,还有一种另类的,是东江镇贸易,不过是毛文龙控制的,毛文龙死后东江镇被占,而控制这条商道的是降清的孔有德,然而商人力量是有限的,海商风险也大,即使陆运,运到之后成本也不比当地物价低多少,官府出钱僱役运输成本都居高不下,而私人商人成本能比官府的剥削价可能还低,所以明朝末期的财政就陷入困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