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征方腊后,宋江被加授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对于宋江来说,他的人生达到了顶峰,他终于不再是一个小吏,而是有着正式编制的朝廷公务员了。并且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国家公务员。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可以说,宋江的政治抱负基本上实现了。不过,他实现这一目标的代价有点大,接近三分之二的梁山好汉血染江南,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有人说,宋江是用兄弟们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确实,梁山泊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宋江并没有得到善终,他得罪过的奸臣们并不打算放过宋江。他们在皇帝御赐的酒里面做了文章,用慢性毒药,将宋江害死了。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宋江临死前,把李逵召到身边,骗李逵喝下了毒酒。宋江死后,李逵也中毒身亡。花荣和吴用二人来到宋江的坟前,因感念宋江的恩德,二人双双自缢于宋江坟前。

以前看到这里的时候,总是有些替花荣和吴用不值,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后来,随着年龄渐渐增长,逐渐明白了二人的心思,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那么二人当时为什么不起兵为死去的宋江报仇呢?

一方面,实力已经不允许了(兄弟们的梁山亡了)

有人可能有疑问,小李广花荣是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吴用是授武胜军承宣使,都是手握军权的大官,为什么不兴兵造反呢?

其实,吴用的官职不过是个虚职,并没有什么实权。而花荣的兵马都统制确实是个级别不低的武官。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但是,宋代有个特殊的体制。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为了防止历史再次上演,就大大削弱了武将手中的兵权,在各地的精锐抽调到中央成了禁军。剩下的组成地方的厢军,并且军权在文官手中。

正是宋太祖的这种操作下,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现象。作为武官的花荣想私自调动部队,尤其是大股部队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若是花荣起兵造反,很可能只是光杆司令一个。一个空降到地方不久的军官,恐怕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

李逵曾经就对宋江提议起兵谋反,看着热血沸腾的李逵。宋江表现地很平静:

“兄弟,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

梁山泊的原班人马都被分散到各地了,哪里还会有人响应他们呢?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要想谋反为宋江报仇,花荣和吴用最好的办法还是走原来的老路,啸聚山林,招兵买马,等到实力雄厚了,再起兵。

“百战疲劳壮士哀,招安一改势难回。梁山子弟今虽在,肯于军师卷土来?”

吴用和花荣都没有宋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造反这条路,恐怕是走不通的。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另一方面,了解宋江的他们不会这么做

宋江希望花荣和吴用为他报仇吗?

我看未必,梁山泊上恐怕除了李逵愿意并敢于为宋江起兵造反外,恐怕就没有别人了。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宋江知道李逵的心思,所以宋江临死前,特意把李逵召到了身边。宋江在给李逵的接风酒里下了慢性毒药。在与李逵交谈时,宋江提到有奸臣要毒害自己,李逵听后就要造反。宋江没有应允。

次日,李逵就要回到润州,临行前宋江对李逵说: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宋江把李逵召到身边,并不是因为喜欢李逵,而是他知道以李逵的性子,得知自己被害一定会起兵谋反,如此一来,自己辛苦了半辈子才洗白的忠臣名声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唯有在自己死时把李逵也带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才能保住自己忠孝臣子的美名。

那么宋江就不担心吴用和花荣吗?

完全不用,作为宋江心腹的吴用和花荣在这一点上是与宋江高度保持一致的。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花荣在宋江坟前对吴用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累累相战,亦为好汉。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尸必归坟矣。”

花荣也很看中“清名”,什么是“清名”呢,就是清白的名声,怎么能保持清白的名声呢?那就是做朝廷的忠臣孝子,不做乱臣贼子。

宋江被奸臣毒杀,死忠花荣吴用为何不兴兵报仇,而是选择自杀殉主

既然不能为“兄”报仇起兵反叛,那么就只能杀身以成仁,自杀殉主了。

如果说,宋江死于对朝廷的愚忠,那么花荣、吴用二人就是死于对宋江的愚忠。不过在那个年代,那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这种“愚忠”就是主流。他们这一生都是为了所谓的“忠义”而活,也被所谓的“忠义”拖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