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一、祖逖、桓温和刘裕三人北伐目的不同

东晋和南宋同在江东一隅,但两个朝代却有根本的区别。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我们通常谈南宋的标签,乃是“

偏安一隅

”。东晋却没有这样的标签,因为东晋一朝至始至终都在北伐,是个比南宋有进取心的朝代。

东晋的北伐,从建国那一年祖逖开始,之后是庾亮兄弟,再殷浩,再桓温、最后是刘裕,北伐贯穿始终,前赴后继,矢志不渝。

而以上几人中,最有成绩的是祖逖、桓温和刘裕。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祖逖以数百人的部族,千人的粮草渡江北上,收复了淮河以北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可惜在占据优势准备过黄河进行二次北伐时,却因病去世。

桓温则收复巴蜀之后,先后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后秦,兵临长安城下;第二次北伐,是在洛阳城下大败大单于姚襄,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前燕,兵锋所及,打到前燕都城的最后一座关口——枋头,迫使前燕一度准备迁都。

相比前两者而言,刘裕的北伐成就最大,他灭了南燕,收复巴蜀,最后灭了后秦。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对祖逖、桓温和刘裕三人的北伐目的,史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

祖逖、桓温的北伐目的,史学上的认定很明确。

祖逖的北伐是收复故土,以此建立他英雄的伟业。祖逖的英雄伟业,就是占据中原,成为一方诸侯,这样的志向,他对刘琨说得很清楚:“

吾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意思是以后大家同为诸侯,在争霸时互相留一手。当祖逖打下一片江山后,东晋皇帝司马睿派了一位亲信戴渊空降到祖逖的地盘上,以此对祖逖进行控制,祖逖非常愤怒,也由此郁闷交加而死。

桓温的远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伐蜀,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晋室的河山;第二部分的三次北伐却是为了他的篡晋积累人望,其目的是“

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

”按魏晋以来的习惯,“

加九锡

”是篡位的必经之路,加了九锡就可以登王座。桓温的这种心态,在他第一次北伐时就被王猛看出来了,王猛说:“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

”意思说桓温北伐是假。桓温无话可说,而王猛也因此没有到桓温麾下。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刘裕的远征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伐灭南燕和收复巴蜀,这是刘裕以攻为守,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除两者对东晋的威胁。因为南燕不停地骚扰东晋,搞得东晋非常被动,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刘裕灭了南燕;巴蜀则是属于叛乱自立,作为东晋政权来说,必须予以剿灭。最后的结果,都使得东晋的版图扩大,达成了部分故土的收复。

可是史学上对刘裕北伐后秦的目的,却有争议。

要了解刘裕北伐后秦的目的,需要了解刘裕伐后秦之前的表现。

二、刘裕伐后秦之前的表现

公元406年10月,刘裕因为平息桓玄叛乱中有功,被封为豫章郡公,一个月后即11月,“

加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级别只比已故的谢安低一等。

公元408年正月,刘裕正式成为辅政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徐兗二州刺史如故。”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刘裕辅政后,先灭了南燕,再回师灭了卢循的叛乱,被“

改授太尉、中书监。

公元413年,刘裕收复巴蜀之后,“

进公太傅、扬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收复巴蜀之后的刘裕,身兼国防部长“

太尉

”和太子老师“

太傅

”两个三公之位,再加之行宰相之职的“

录尚书

”。此时的刘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

公元415年4月,刘裕又出兵征讨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赶走司马休之并占领襄阳。这一年和第二年就成了刘裕仕途的丰收年,先是4月“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

”同年8月“

朝议以公道尊勋重,不宜复施敬护军,既加殊礼,奏事不复称名,以世子为兗州刺史。”

第二年即公元416年正月,刘裕“

加领平北将军、兗州刺史,增都督南秦,凡二十二州。

”3月,“

加公中外大都督

”。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同年9月,刘裕开始了对后秦的征伐。

三、刘裕北伐后秦的三个因素

对刘裕北伐后秦的目的,史学上有很多分歧,其实,决定刘裕北伐有三个因素,将这三个因素一一分析之后,对刘裕北伐的目的便一目了然。

1、后秦的衰弱

公元416年,后秦国主姚兴死了,他的长子姚泓继任国主,在此前后,姚泓兄弟们骨肉相残,人心浮动,叛离者日增,国力大损。

后秦内部不稳,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愈加恶劣,同时受到了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和北魏的双重打击。

相比后秦的颓势,刘裕的北府兵恰逢历史上鼎盛时期,战斗力强劲,良将辈出。

这是顺应东晋的统一大业,灭后秦的最好时机。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结果证明,刘裕伐后秦之所以成功,也正是利用了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

2、铲除反对自己的司马宗室

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

宗室之重,又得江汉人心

”,即只因为是宗室,又得人心,于是,刘裕就怀疑他“

有异志

刘裕将司马休之的儿子和侄子都下狱赐死,并对司马休之用兵。司马休之战败后跑到了后秦,他日夜都想打回东晋,因此一直在襄阳地区异动。

对这样一支司马宗室,也是刘裕要对后秦用兵的重要原因。

3、为篡晋扫除障碍

这个原因见于《魏书》:

“裕志倾僣晋,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许,乃西伐姚泓。

对这个原因持反对的理由是:

认为刘裕的篡位易如反掌,没有必要通过伐后秦来篡位。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提出这样的反对意见,其实是对东晋门阀制度缺乏了解。

东晋门阀制度的一个特点是,门阀世家们控制了高层中枢,寒族只能游离在中枢边缘。东晋政局的稳定,则是门阀士族掌握朝政,以流民武装保卫国土。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刘裕出生寒族,是以典型的流民武装北府兵起家,这个寒族要想进入门阀,必须以军功为条件,否则难以获得世家大族的承认,而没有世家大族的承认,刘裕是难以篡位成功的。

东晋建立以来的治理结构,是门阀和皇室共治天下,因此门阀势力非常强,饶是门阀出生的王敦、桓温、桓玄要想篡位都难以成功,更不用说寒族出生的刘裕了。

刘裕没有门阀世家的背景,他的麾下也都是寒族的北府兵出生,没有强大力量的支持,要提高自己和麾下将领们的权势和地位,唯有军功,要军功就只能通过北伐。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刘裕北伐后秦以前,看似权高位重,其实距离篡晋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没有获得“

”,而没有“

”就无法获得士人的认可。当年出生高门的桓温为了篡位,不惜劳师动众也要做个北伐面子活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

刘裕公元417年灭后秦,公元418年就如愿以偿地“

”,并受封为“

宋公

”封“

”之后,刘裕终于有了篡晋的条件,他于公元419年杀了晋安帝,又于公元420年篡晋称帝。

四、刘裕北伐后秦的真实目的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能支持刘裕的北伐目的是为了东晋统一大业的,只有第一条,即后秦的衰弱给了刘裕可乘之机。

祖逖、桓温、刘裕三人北伐的目的各不同,刘裕最有争议是何原因?

第二条,刘裕对司马休之这个宗室要极力铲除的行为,直接原因就是司马休之妨碍了刘裕的弄权,或者说司马休之是刘裕篡权的最大障碍。刘裕对司马休之用兵的理由是说他有异心,而一个宗室是否有异心根本用不着他一个外人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裕不希望篡晋之后,还有一支强大的宗室反对力量,因此他必须除之而后快;

第三条,“

”是刘裕篡晋的必经之路,而这个必经之路只能通过北伐后秦来实现。

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刘裕北伐后秦的真正原因,就是要以军功取得人望,并除掉反对自己的司马休之宗室,为篡晋做准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