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1934年11月,一支近3000人的红军队伍从河南罗山县出发,他们一路向西,经过10天的行军,抵达了河南南阳北部的伏牛山。伏牛山是秦岭支脉,山势高大雄伟,一年四季的气温不高,此时正逢冬季,因此风雪天很多。26日这天,伏牛山区的风呼呼咆哮,天空落着大雪,大风将大雪吹打在人的脸上,让人睁不开眼,风声更弱化了人的听觉。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红军的先头部队来到了伏牛山脚下方城县的独树镇。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独树镇在伏牛山区的通道口,这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开阔地,这种两边高山中间开阔的地形正好形成一个风口。大风吹到衣衫单薄的红军身上,使得他们被冻得缩手缩脚,但在穿透力极强的军号声和指挥员的吼叫声中,这些士兵们依然各就各位,队形丝毫不乱。

突然,四面响起枪声。

枪声在大山遮挡下产生响亮的回声,回声又加大了枪声的响度和密集度,一轮枪响之后,呼啸而来的子弹打乱了整齐的红军队伍,立刻有数名战士倒地。

红军以运动战见长,队伍前面必定有尖兵,此时突然遭到袭击,顿时大出这支队伍意料,但毕竟久经战阵,这支队伍在突然的变故面前没有慌乱,而是就地抵抗,纷纷出枪射击,又奈何天气寒冷,很多战士的手指都被冻僵,无法拉开枪栓,而射来的子弹却越来越密,不断有战士倒地,队伍开始混乱,士兵们各顾各地向后退。

袭击这支红军队伍的,是国民党庞炳勋部40军115旅和1个骑兵团,他们早已在此设伏,乘着大风雪能见度低和红军尖兵大意之际,不等红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就心急火燎地发起了突然袭击,步兵115旅主力在正面发起猛攻,骑兵团从两翼进行包抄。

国民党军从三面向红军队伍发起冲击,红军队伍则慌乱地往后退,这样的局面再持续下去,这支红军的溃败甚至覆灭将不可避免。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位红军指挥员高呼:“就地卧倒,坚决顶住。”同时,端着步枪以标准的跪姿向冲来的国民党军进行射击,枪声一响,一个挥舞手枪驱赶士兵冲锋的高大军官应声倒地,敌军的进攻有所减缓,接着又是4声枪响,两名敌军又应声倒地。这大大震慑了国民党军,他们的冲锋被暂时遏制了,红军混乱的队伍也稳定下来,有的战士就地卧倒在泥水里向敌人射击,有的隐藏在障碍物后向敌人射击,很快,反击的枪声也密集起来,双方形成了相持的对射。

庞炳勋的40军是久经战阵的老西北军,战斗力不弱,受到反击后稍有停顿,随即迅速调整,一线士兵弓着腰,以半圆的散兵队形迎着红军的子弹向前冲,同时不断跳跃变换着路线躲避红军的子弹,他们的冲锋很有效,眼看就要冲到红军跟前。这时,那位红军指挥员将步枪交给紧随在身边的通讯员,再抽出通讯员背上的大刀,大喊:“跟我上。”率先迎着敌军冲去,身后的红军战士们紧紧跟上,和敌军开展白刃格斗,双方展开了残酷而激烈的白刃战,这时红军后续部队源源赶到,终将国民党军杀退,双方进入短暂的相持。

红军虽然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却没有打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后续还有国民党军正加速赶来,这支红军的危机形势还没有解除。

面对国民党军在对面设置的阻击阵地,红军调整了部署,他们在正面集中了70多挺机枪,机枪手在前一字排开,在数百米的正面以平推的机枪火力向对面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机枪手后面是空着手的战士,一旦机枪手倒下,后面的徒手战士就接过机枪继续扫射。

在红军强大的火力下,国民党军被压得抬不起头来,阻击阵地很快被红军突破。遭此打击的国民党115旅再也不敢贸然进攻,而是退入高大的村寨——保安寨防守,他们打算拖延时间,等待40军主力到达后再对红军进行围歼。

令国民党军115旅的士兵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大早,他们当面的红军竟然全体消失了。

115旅阻击的红军,是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的红军第25军,那位率领队伍与国民党军进行白刃格斗的指挥员就是红25军政委吴焕先,而领着后续红军赶来支援的,就是日后著名的大将,此时的25军副军长徐海东。

红25军将115旅敌军赶进村寨固守后,并不和当面敌军硬拼,而是利用夜色,绕过115旅防线,在第二日拂晓进入了伏牛山区。

一、区别于鄂豫皖老红25军,这是一支儿童军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1932年10月,在张国焘的肃反和胡乱指挥下,连连失利的鄂豫皖红四方面军主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平汉路以西转移,在这支主力红军中,就有红25军的第73师。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留守鄂豫皖的红军主力是红25军留下的另外两个师:红74师和红75师,外加各地方独立师和团。为了便于指挥,鄂豫皖省委于11月29日以红74师和红75师为基础,将鄂豫皖的留守红军进行了整编,组建成一支新的红25军,军长是吴焕先,政治委员是王平章,74师师长为徐海东,75师师长为姚家芳,全军约7000余人。

这支新组建的红25师很快就迎来了国民党军15个师外加2个旅的重兵围剿,结果在吴焕先和徐海东的领导下,先后消灭了西北马鸿逵军2个团和夏斗寅军1个团,红25军发展到13000余人,这是红25军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但随后就进入了低谷,因为精锐的蒋系中央军来了。

红25军在和蒋系中央军的作战中连连失利,1933年9月,红25军被国民党军冲成两部分,吴焕先部在鄂东,徐海东部在皖西。皖西的徐海东部虽只有2000余人,但由于一度无法和吴焕先部会合,只能自己独立作战,便将番号改为红28军。

半年后的1934年3月,吴焕先红25军和徐海东红28军再次会合,两军又重新合编为红25军,这次合编后的红25军军长成了徐海东,吴焕先担任政委。合编后的红25军迎来了张学良东北军的围剿,双方多次交锋,红25军完胜东北军,每战总占极大的优势,使得红25军缴获颇丰。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红25军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由于根据地战争不断,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外来的粮食运输通道被国民党军截断,仓库和粮食储存地都被国民党占领和破坏,使得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出现了群众被饿死的情况,红军只能通过打土豪来获取粮食,但往往大土豪都有民团保护,红军不得不以武力攻取,白白牺牲不少战士,而且获取土豪的粮食有限,战士们吃不饱,因此普遍身体瘦弱,伤病员增加。

在军事上,虽然红25军对东北军多有胜仗,但毕竟面对的是整个国民党军体系,因此战争处境越来越困难,人数也越来越少,到了1934年4月份,红25军人数由最鼎盛时期的万余人锐减到4000人,如果再不想办法加以改变,红25军将面临覆灭。

对红25军和根据地面临的局面,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感到很着急,他派作家,宣传部长成仿吾去找党中央请示汇报。成仿吾无法直接联系上党中央,他先到上海找鲁迅,通过鲁迅和中央接上了关系,之后他到瑞金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派红22师师长程子华去鄂豫皖担任军参谋长,他告诉程子华,红25军只有进行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才可以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减轻鄂豫皖老根据地的压力。

程子华来到鄂豫皖红25军后,鄂豫皖省委对红25军领导班子又进行了调整,让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程子华谦虚地表示他是来做参谋长的,但是大家对从中央来到鄂豫皖的程子华非常信任,一致要求他担任军长,程子华恭敬不如从命,担任了红25军军长,政委依然是吴焕先,原军长徐海东担任了副军长,军参谋长为戴季英,军政治部主任为郑位三,军政治部副主任为郭述申。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领导层确立后,红25军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取消了师级建制,下辖223团,224团,225团3个团和1个手枪团,全军2900余人。

整编后的红25军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战斗部队的士兵都不到18岁,他们的父辈很多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和战士,有的已经牺牲,有的跟着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了长征。这支队伍的干部也很年轻,其中程子华29岁,吴焕先27岁,徐海东年龄稍大,为34岁,后来的上将韩先楚当时21岁,少将刘华清18岁,中将陈先瑞20岁,上将刘震19岁,如此年轻的队伍,被称为“儿童军”。

二、离开老根据地,到哪里去建立新根据地?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领导层确定,队伍的整编已经完成,但是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在哪里去建立新根据地?又使红25军领导层犯了难。

红25军的领导层如吴焕先,徐海东等人都是鄂豫皖本地人士,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离开鄂豫皖到哪里去合适,外面的世界陌生的环境能否让红25军生存,大家都感到迷茫。从中央苏区来的程子华是山西人,还是黄埔学生,参加过广州起义,因此见过世面,他听说山西有个土匪在河南南阳的伏牛山占山为王几年,认为既然土匪都能在伏牛山待几年,我们工农红军更可以站稳脚。

程子华说出他到伏牛山的想法,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最终他们确定了目标:越过平汉铁路向西,到鄂豫陕建立新根据地。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离开根据地必须打出一个旗号,由于寻淮洲和粟裕率领的红7军团已经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因此整编后的红25军打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

红25军上路了,他们成为最后一支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虽然战斗人员的年龄都在13-18岁之间,虽然人数不足3000,但是由于之前和东北军作战缴获颇丰,因此这支部队武器装备非常好,弹药充足,各后勤、医院等单位的人员都装备有武器,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三、原计划在伏牛山,为什么又去了陕南?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晚从根据地的河南罗山出发后,国民党军以东北军115师为主力,辅之以5个支队在后跟踪追击,22日,蒋介石准确判断出红25军将会通过伏牛山西进,命令驻扎南阳的庞炳勋40军堵截。

庞炳勋派出115旅和骑兵团前往独树镇设伏。

115旅和骑兵团在26日这天等到了红军先头部队,由于风雪交加,能见度低,因此他们没有被红25军的尖兵发现,但不知是立功心切还是慌张,这支队伍出击过早,只是打了红25军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有政委吴焕先沉着组织迎战,使得红25军有惊无险。最终,红25军利用夜晚绕过115旅的防线,顺利进入伏牛山。程子华和吴焕先对伏牛山的地形非常满意,认为这里可战可守,是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但是驻扎下来之后才发现这里地瘠民贫,缺乏粮食,而且豪绅地主势力很强,红军在这里无法依靠群众建立根据地,只得考虑另外找地方,他们把目光投在了陕南。

12月8日,红25军西进到陕南的洛南,10日,鄂豫皖省委在洛南的庾家河开会,讨论建立鄂豫陕根据地,成立新的鄂豫陕省委等一系列问题,突然遭到国民党豫皖绥靖公署主任刘峙麾下60师的袭击。红25军经过20多次冲杀,终将60师杀退,但是徐海东和程子华都受了重伤。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虽然付出了徐海东和程子华重伤的代价,但是红25军打胜了进入陕南的第一仗,对红军在陕南开辟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之后的红25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杨虎城西北军和张学良东北军,红25军对这两支杂牌军的作战如鱼得水,根据地不断扩大,很快发展成为拥有50余万人口的根据地。

7月15日,红25军得到交通员送来的一份大公报,上面登载红一,四方面军已经在川西会师,正准备继续北上。由于报纸是数十天以前的,因此程子华判断此时的中央已经北上,当天鄂豫陕省委就召开会议,决定留下2000名红军组建红74师,以223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为师长,继续领导陕南根据地的斗争,主力立刻北上,寻找中央红军会师。

四、要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红25军,为什么又先到了陕北?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红25军非常精干,没有多余的辎重和包袱,15日晚上定下的北上决策,第二天就出发,他们沿着终南山北麓行进了十余日,抵达陕西凤县,先后和胡宗南部及马家军的马鸿逵部作战,之后越过西兰公路翻过六盘山,抵达平凉。

红25军一进入甘肃,就受到马家军的马鸿宾部35师的追踪。

35师很狡猾,知道硬拼不是红25军对手,就采取紧随在红25军之后,找准机会咬一口的策略。红军对付这样的对手,惯常战术都是以一个埋伏将他彻底打垮,但是,红25军只是在合水地区打垮了35师的105旅,并没有让35师失去战斗力,因此35师的骑兵团和104旅依然紧紧跟随在后。到了泾川县,35师终于又获得了一次向红军发起进攻的机会。

8月21日拂晓,红25军来到泾川县的泾河,这时正是夏季涨水季节,连日暴雨后泾河水猛涨,无法实施渡河,红25军决定绕个大弯,在距离县城15公里远的王母宫塬附近渡过泾河的支流汭河。

汭河也在涨水,但还是能够勉强渡过,当红25军前两个团已经渡过河,后卫团223团在徐海东指挥下正准备渡河时,尾随而来的马鸿宾35师104旅208团1000余人在一个骑兵连配合下,对红25军来了个半渡击之。

面对突然而来的敌军,徐海东急忙组织火力阻击。

红25军从东北军手中缴获不少武器,每个连有9挺机枪,比蒋系中央军的1个连还多出3挺,因此火力非常猛烈。在机枪阻击下,马鸿宾208团损失惨重,但是红军毕竟人少,形势非常不利,这时,已经随先头部队渡过河的吴焕先带着150余人渡河返回,从侧翼插入敌208团后面,与208团敌军展开白刃战,正面的徐海东也进行反冲击,双方战在一起,结果红25军最终将208团全歼,还击毙208团团长马开基。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红25军虽然歼灭了马鸿宾的208团,自身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最大的损失就是优秀的军政指挥员吴焕先胸部中弹牺牲。吴焕先是鄂豫皖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在红25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牺牲给红25军的军心带来很大打击。

红25军的目标,本来是要寻找中央红军会师,但是吴焕先牺牲后,红25军军心受到影响,而且长期的征战也让红25军疲乏不堪,此时后面又有毛炳文37军乘坐80辆汽车追来,马鸿宾的骑兵也紧随其后,程子华和徐海东遂决定改变寻找中央红军的计划,尽快到陕北和刘志丹会合。

红25军强渡泾水北上,这次的行军非常顺利,9月7日抵达保安(今志丹县)后,鄂豫陕省委在这里召开会议,任命徐海东为红25军军长,程子华为政委,之后又向北进,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

抵达陕北的红25军还有3400余人,比离开鄂豫皖时增加了500人,如果加上留在陕南2000余人的红74师,人数比开始长征时翻了一倍,因此红25军也是唯一一支长征结束后人数增加的部队。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和陕北的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由徐海东担任军团长,程子华担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五、事件评价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长征的红军部队大多受到重大损失,而红25军最晚长征,却最早抵达目的地,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除了指挥员善于用兵和干部战士勇敢善战不怕牺牲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25军比其他任何长征部队都有更明确的目的和更多的准备。

最早进行长征的红7军团,从中央军委得到的命令是北上抗日,这个军团从上到下对此目的都深信不疑,但中央军委的真实意图,是要他们担负起调动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任务;紧随红7军团之后长征的红6军团,得到的命令是按规划好的路线到湖南中部建立根据地,但中央军委的真实意图是要这个军团进行前期探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最初是要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以为路途并不遥远,因此路上带了大量的辎重,严重降低了灵活性;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是在无目的的内耗中进行。

目的和准备不足,使得上述几支长征部队在长征途中都不可避免地遭到重大损失。

红25军的长征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离开老根据地去寻找适合生存的新根据地,至于路上如何行军则完全由自己根据敌情灵活变化,又由于干部战士年龄偏小,因此基本没有什么包袱,完全轻装前进,在长征前就实现了全员的战斗化,连后勤和医务人员都随时可以战斗,在战术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可以保证一天行军100多里,这是其他所有的长征部队都无法比拟的。

有留守儿童军之称的红25军,最晚出发最早到陕北,长征后战力翻倍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红25军与东北军的作战中获得大量的武器装备,使得红25军火力非常强。抵达陕北后的红25军每连有9挺机枪,服装军容整齐,让陕北红军羡慕不已,强大的装备再加上红军的勇敢善战,使得国民党追剿和堵截部队不敢和红25军硬拼,也使得红25军屡次能够化险为夷。

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尤其精锐的蒋系中央军精力主要放在对付红一,四方面军方面,用以对付红25军的都是杂牌军,而杂牌军为了保存实力,也并不愿意和红军硬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