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晚清末年紫禁城里的太和殿 甘博 摄

晚清历史早已消散如烟,

我们难以得知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好在它还留下了大量的碎片,

略加拼凑足以勾勒出历史轮廓。

本期,

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

直观呈现100多年前的社会面貌。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巨人詹世钗与妻子、经纪人合影

詹世钗身高2.4米左右,1841年前后出生于婺源县。他在上海做工时被国际星探发现,1865-1866年间与中国妻子金福(Kin Foo)在伦敦首度公开表演,随后在欧美巡回演出,被称为“中国巨人詹”。

871年,他到澳大利亚演出,认识了在利物浦出生的女子凯瑟琳·凯蒂·桑特利,两人在金福去世后结婚,并育有二子。

1880年底,美国巴纳姆马戏团以月薪500美元的高薪,聘请他作周游美国的表演。1893年,詹世钗因病逝世,享年50岁。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牢房里的囚犯

这张照片呈现了晚清监狱内景的一角,有很高的价值。犯人戴着枷板,被铁链锁牢,在狱卒的看守下插翅难逃。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与女儿李菊耦

赵小莲身穿补服,显然托丈夫的福,已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

李菊藕漂亮、有气质,22岁那年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做了继配夫人,她本人对历史没什么影响,但有一个名扬四海的孙女,即著名作家张爱玲。

不过,李菊藕1912年去世,张爱玲1920年出生,二人并没有见过面。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晚清大臣那桐的大女儿

那桐是晚清重臣,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要职。

他的大女儿在历史上留下的信息不多,只知道嫁给了户部侍郎崇厚的孙子希贤,1924年去世。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曾纪泽不是像父亲曾国藩那样的名臣,但也对历史有开创性贡献。他是清朝第一批外交官之一,曾出任驻英、法、俄大臣。

在出使期间,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1881年,与俄国谈判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被认为是晚清一次较为成功的外交行动。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奉天大清银行开办3周年纪念活动

1905年9月,清廷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并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九处设立分行。

该行除经营存贷款项、折收期票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有承领银铜铸币、发行纸币等特权。

1908年2月,户部银行总、分行各机构一律改名为大清银行,明确其国家银行的性质。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留美幼童出发前合影

这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即将由上海出发,乘坐轮船招商总局的船只前往美国。

1872-1875年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幼童归国后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为历史做出卓越贡献。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穿补服的武官与子嗣合影

因为照片清晰度不够,我们看不清他补子上绣的是何种图案,不能准确判断他的品级。

按照清朝规矩,武官四品以上可佩带朝珠,我们可推知他的品级在四品以上。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中国男子与俄国军人

此照拍摄于1904年,正是日俄战争前夕。左边的中国男子手持抬枪,右边的男孩也拿着一件武器,他们似乎被俄军雇佣了。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890年,李鸿章与儿孙辈合影。

照片下方的文字清晰介绍了拍摄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天津紫竹林武齐照相馆的日本摄影师吉川桂次拍摄于直隶总督府内。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驻节天津。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坐在华盖下的大臣

那个像伞一样的华盖,是古代帝王、大臣出行时专用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地位。它的用料、色彩、尺寸,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持华盖的人要使其前倾,罩在大臣的头上。不过,虽然有华盖和护卫加持,这位大臣看上去并没有威风凛凛的形象。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山东某地的英国传教士合影

这些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穿上了当时老百姓的服装,看上去竟然毫无违和感。他们在装扮上入乡随俗,也是为了高效传教,这样更有利于与本地人打交道,所传播的教意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901年,跷着二郎腿拍照的女子

这名女子的拍照姿势,有意突出自己的“三寸金莲”。我们现在觉得缠足不可思议,既不美也不健康,但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小脚是美丽女人的首要条件,在华北很多地方,大脚女子很可能嫁不出去。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两名女子正在推石磨

正对镜头的女子裹小脚、穿弓鞋,行走不便,干体力活对她来说很勉强。石磨是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都有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变成可烹饪的面粉,磨面工序必不可少,当然,这种方式磨出来的面粉非常粗粝。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901年,直隶献县知县吴焘

这就是传说中县太爷的形象。晚清留下照片的知县非常少见,吴焘之所以能留下影像,是因为他与当地的传教士葛光被是朋友,托洋人的福拍了照片。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901年,直隶某地官员与八国联军军官合影

右边的洋军官侧对镜头,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1904年,一位精心修饰过眉毛的妇女

她的着装带有浓厚的晚清时代特色。她头上戴的抹额、身上穿的袄裙,都是传统风格,但在细节上已经不是那种宽大的形制,而是更加紧身,能突显女性的身材曲线。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紫禁城内的翊坤宫 詹姆斯·利卡尔顿 摄

据摄影师记载,门前的几个人都是太监,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后他们负责看守这里。

宫殿内墙壁上有一个停止了的西洋钟,只是不知道这个钟停止走动的时间是不是皇帝逃走的时候。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紫禁城储秀宫门 詹姆斯·利卡尔顿 摄

紫禁城储秀宫门,虽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之一,但是慈禧其实很少住在这里,大部分时间慈禧住在颐和园,下图上的几名中国人是储秀宫的守卫,他们随时跟着进入皇宫的外国人。

据摄影师的记录,当时士兵、军官、摄影师等各式各样的“洋鬼子”都来到这里参观。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晚清政府总理衙门的大臣们 詹姆斯·利卡尔顿 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外交事务越来越重要,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庆亲王奕劻 詹姆斯·利卡尔顿 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图为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其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抱着孩子的史密斯小姐在伦敦教会学校的废墟前合影

詹姆斯·利卡尔顿 摄

这里是伦敦教会学校的废墟,在长达八周的义和团围困期间被摧毁。废墟前合影的中国人是这次事件的幸存者,他们(她们)逃入了英国使馆避难,被史密斯小姐保护了起来。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在街头表演杂耍的儿童

现实生活中,走江湖卖艺不是因为像传说中的侠客那样胸怀豪情,而是为生活所迫。

遭遇天灾人祸失去家园,或者田地被兼并失去生计,无奈之下才会选择闯荡天下。

照片中的观众都穿着棉衣,一大一小两位表演者则打着赤膊,可见干这一行有多苦!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弯弓射箭的八旗子弟

弓箭是传统的兵器,八旗子弟尤其重视射箭。

照片中一个年轻人腰别两支羽箭,扎开马步,右手戴扳指拉弓,正瞄准目标。

另外一人持箭待射,仔细观察着对手的射箭结果。

不过,在欧美世界进入热兵器的时代,你还执着于传统的骑射忽视枪炮操练,无疑是一种迂腐。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晚清时期一位京城大臣出行的轿子留影旧照

据历史文献记载,晚清时期关于朝廷大臣和百姓乘坐的轿子有不同的等级,通常在京城为官的大臣们的轿子舆顶用银,其轿身的盖帷则用皂。后来人力轿子因为出行不便慢慢被淘汰。

100多年前的晚清社会,慈禧出逃后的寝宫,仍有守卫在看守

▲晚清紫禁城内的两名满族妇女 甘博 摄

她们穿着华丽的满族服饰在屋前晒太阳,看穿着应该是紫禁城皇宫里的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