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家庭坚守:读书源自心生,学问始于藏书。“往不追来不拒苟以是心斯乐受,凤所居鸾所止养成尔羽自高飞。”秉持天下书籍为天下人所用,藏好书,用好书,达已达人,服务社会。目前收藏当代书籍10000多册,影印书籍约2000册,古籍善本60余种、200余册。家庭捐献《徐州高后楼村高氏渤海堂家谱》《八百年故事——后楼村》等四册书籍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高峰幼年时,常听长辈讲述先祖伟业,教以祖训家风,其受益匪浅。据说,元末明初,为避元寇之掳,高家太祖迁居于此,众多姓氏聚居,形成自然村落。先祖高尚德,于明朝后期创建仰峰书院学堂,藏书育人。记忆中,祖宅座北朝南,砖石雕砌,瑞兽祥云,甚为精巧。然“文革”时期,明清古民居被拆除,数箱古籍和谱牒遭焚毁,众多古籍不知下落,仅存《明巴东令仰峰高公配孺人合葬墓志铭》碑刻一方。据考证,碑文由明代万历二十三年会试第一名、礼部侍郎、书画家朱之蕃撰写,“抱德缮行,课子耕读……”铭文被族人视为家风祖训传颂。家族中,先后涌现出明朝抗倭名将巡海兵备道高良野,民国时期抗日烈士高康荣,先贤英雄事迹一直激励后人。
1982年,高峰18岁高中毕业,携带父辈保留下来的几本古籍和学生课本,离开家乡,踏入社会。背负长辈先贤的嘱托和希望,得益这些书籍,高峰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先后在北京市纪委、北京市委巡视部门任职。期间随着工作调动,走了几个省市,但购买和收藏的书籍始终跟随身边。定居北京后,整理家中书籍,40年来已收藏书籍万余册。经济上也有所宽裕,于是将老宅进行整修,将大部分书籍运回家乡,提供附近学校学生、村民无偿借阅。仰峰书院遗址得到地方政府保护和支持,在推动家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读书活动以微信平台和藏书阁为依托,建立《垦纸斋读书群》,广泛交流。藏书致用,达已达人,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家庭三代成员中,有五人本科学历,两人硕士研究生。老人虽不识字,却以管理好、保护好,为子孙守住精神粮仓为乐趣,养心养身兼而有之,九十高龄,为书而乐此不疲。家庭成员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中华文化,研究学术理论。其中《夜色的记忆》等10多篇作品,在报刊杂志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审校:潘启雯
编辑:孙敏 张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