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尹思垚:保护“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作者: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尹思垚

近年来,故宫为何能一夜走红?“华阴老腔”为何从“农家小曲”走向世界舞台?成都太古里缘何成为来四川的中外游客必到的“网红地”……央视推出的一档名为《阅读》的栏目为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专注?

其实,上述这些看似互不相连的几种现象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元素——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又给他们赋予了时代特征,才使他们成为当下的网红。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网红”的事件,如果没有了传统的“根”,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千城一面”,自然也就没有未来的生命力。

让文化“活”起来。从只售卖明信片、徽章等常见的纪念品到开通官方微信,从卖门票到淘宝发文章推荐以某个帝王为蓝本设计的记事本,再到以“故宫联名款”红遍美妆圈的化妆品,包装上是浓郁的中国风,或清新素雅、或镶金描银,风靡万千少女,各路小仙女纷纷表示“砸锅卖铁也要入”等等,让另一个故宫走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视野。

保护传统与“融入”现代。谁也想不到知名歌星谭维维能出现在一个表现老陕粗犷豪迈的民间小曲——《华阴老腔》中,而且还能“一夜成名”,这个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摇滚融合的十分完美的作品,其实探讨的是文化创新的另一种途径。比如其歌词,“喊的黄河拐了弯”“什么样的天是蓝格莹莹的天”“民心里装着是蓝格莹莹的天”“周秦汉 几千年”“咱面朝黄土背朝天”“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咱盼了一辈又一辈”“盼得那巨龙把身翻”——这种朴素的语言,其实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里话”,与就是全国人民当下正在努力奋斗的“中国梦”。

避免“千城一面”的创新,其实就是保留了原始风貌。成都太古里已经成为来四川之后必须要达到的目的地之一,不在于这里很大,不在于这里口岸好,更不再于这里商家多。多数人来逛太古里,主要是来感受成都的休闲与时尚。因为,这个项目在打造之初就保留了很多成都元素,同时区域内少了高楼大厦,古朴的建筑,传统的院落再加上现在时尚的商品,就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商品可能到处都有,但很多具有时间印迹的成都独有的元素,其他地方不可能有,所以这个“搬不走”成都太古里才会受到国内外来川人士的青睐。

俗话说“学富五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也就是要我们多读书、多好书、都中国的传统名著,而《阅读》栏目的出现,正好应合理这部分人的需求,唤醒了人们渴望回归的心理,但同时满足了人们“手机不离手”的习惯,既分享了优秀文化,又不失现代喜欢“触屏”的时尚。虽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枚硬币有两个面一样,都不会影响他们服务人民,传承未来的作用。真心希望,在《阅读》的影响下,更多的人从此能够喜欢“阅读”,读好书、多读书,更能读懂我们的未来。

继续阅读